江西財經大學品牌隸屬于江西財經大學,法人代表是王書記,發源地在江西省南昌市,創立于1923年,主營行業休閑娛樂、生活服務、財經大學。
始于1923年,由財政部/教育部/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同建設的十大金融經濟大學,以經濟/管理學科為主,協調發展法律/工程/文理/藝術等學科
江西財經大學是由財政部、教育部、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同建設的高等財經大學,主要從事經濟管理、法律、工程、文化、科學、藝術等學科的協調發展。
辦學歷史:江西財經大學前身為1923年秋創辦的江西省商學院,1958年成立江西財經學院,文革期間多次更名停辦,1978年復校,1980年成為財政部部屬院校,1996年更名為江西財經大學,2000年學校管理體系由財政部主管轉變為江西省主管,2012年成為財政部、教育部、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大學。
辦學特色:學校自辦學以來,秉承誠信、誠信、誠信的校訓和奉獻、完美的大學精神,形成了培養具有誠信、誠信、誠信素質的創新創業人才的辦學特色。學校堅持優質學校、特色學校、強大的人才學校、法律和道德學校,形成了在紅土上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辦學模式,走出了在欠發達地區建立人民滿意大學的道路。
辦學條件:學校位于英雄城南昌,東臨贛江碧水,西接梅嶺煙霞,北吸錦繡廬山氣息,南接雄偉井岡精神。有四個校區橋園、麥廬園、楓林園和青山園。占地2200多畝,建筑面積90多萬平方米,收藏643.6萬本書(含280萬本電子書)。
機構設置:學校設有工商管理學院、財稅與公共管理學院、會計學院、國際經貿學院、經濟學院、金融學院、統計學院、信息管理學院、旅游與城市管理學院、軟件與通信工程學院(用友軟件學院)、外語學院、人文學院、法學院、藝術學院、體育學院(國防教育部)、馬克思主義學院。EMBA教育學院、國際學院、創業教育學院(職業技術學院)、繼續教育學院共有4所管理學院和1所獨立學院。
擁有當代金融雜志、江西經濟發展改革研究所、產業經濟研究所、協作創新中心、高等教育研究所、金融大數據分析中心、鄱陽湖生態經濟研究所、金融管理國際研究所、生態文明研究所、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監測、預警決策支持協作創新中心、江西法治協同創新中心建設,江西生態文明體系建設協同創新中心等4個省級協同創新中心;有7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包括監管競爭研究中心、會計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發展與風險防范研究中心、產業集群與企業發展研究中心、生態文明與現代中國研究中心、江西法治政府研究中心、江西應用統計研究中心;江西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包括鄱陽湖生態經濟研究所、財稅研究中心、江西經濟預測決策研究中心;有中澳亞太資本市場、現代商業研究中心、創新戰略人力資源管理研究中心、社會工作與社會管理研究中心、科技金融研究中心、法治政府研究中心等科研機構。
學科專業:學校有經濟、管理、法律、工程、文學、科學、藝術、應用經濟、理論經濟、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統計五個博士后移動站;應用經濟、理論經濟、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與統計、28個二級博士學位、14個碩士學位、二級碩士學位授權點70個,碩士學位授權點17個,本科專業52個。
教學工作:江西省大學生創新創業園1個,中央和地方共建實驗室42個,省級實驗示范中心8個。學校于1994年實行學分制(全國較早),學生可選修雙專業(學位)。
科研工作:2017年,學校獲得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年度項目23個,其中重點項目2個,一般項目19個,青年項目2個。近年來,10多項研究成果被納入國家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并提交中央領導人的決策參考。100多項研究成果和研究報告已獲得中央和省級領導人的指示。教育部有100多個人文社會科學項目,在國際期刊和國內期刊上發表了600多篇論文。
學校依托學科優勢、人才優勢和智力優勢,緊密聯系江西經濟社會發展實際,重點關注江西經濟、社會文化發展建設,深入調查研究,為政府、企業和社會管理部門提供重大決策參考研究成果、政策建議和咨詢,充分發揮庫和決策庫的作用。
師資隊伍:現有教職工2179人,專職教師1294人,其中高級專業技術人員257人,副高級專業技術人員444人;博士學位690人; 博士導師124人,碩士導師642人。國內外330多名學者、專家和企業家被聘為我校客座教授。
招生就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形成了以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為主體、繼續教育和國際學生教育為補充的辦學模式。學校在全國30個省、直轄市和自治區招收學生,其中28個省招收學生。有4萬多名學生和3萬多名全日制學生。全日制本科生2.2萬人,近5000名研究生。就業工作保持良好的態勢。
國際辦學:學校堅持開放辦學,與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加拿大里賈納大學、南安普頓大學、南特商學院、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芬蘭奧盧大學、丹麥奧爾堡大學等34個國家和地區的96所大學建立了穩定的合作和交流關系。自1998年以來,學校已獲批中美合作培訓MBA、培養中澳合作MBA等研究生項目。2010年正式成為國際交換生組織(ISEP)中國大陸成員大學。學校加入了國際社會工作教育聯盟(IASSW)與國際商學院聯盟(NIBS),被批準為全國托福考點,GRE考點、GMAT考點、ACCA考點。學校于2002年成立國際學院,開設本科教學實驗班,包括會計(國際會計)、國際經濟貿易(國際商務)、金融(國際金融)、金融(注冊金融分析師)四個專業方向,聘請美國、加拿大等國家大學教師,現有學生2000多人。學校還在相關學院開設會計學(ACCA方向),會計(CIMA)、金融風險管理(FRM)、國際營銷、國際貿易等涉外專業的教學方法和資源符合國際標準。目前,初步形成了教學優勢、中西結合、外部內部聯系、高嫁接的國際特色。自2003年以來,2000多名學生前往英國、美國、德國、法國、芬蘭、荷蘭等國家進行交流或交流。畢業后,400多名學生前往牛津大學、劍橋大學等大學攻讀碩士或博士學位。目前,學校為來中國留學的本科生開設了國際商務專業,包括國際貿易、金融、會計、統計四個專業。2016年,來華留學生363人,來自40多個國家。孔子學院于2016年5月與英國考文垂大學合作建設,正式開學。
黨建團學工作:學校黨委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政策,牢牢掌握黨對學校工作的領導權,堅持道德培養,培養和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牢牢把握學校思想工作的領導權;堅持和完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責任制,不斷改革和完善學校制度和機制;促進黨的建設,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的作用和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形成、風、力的良好局面。學校扎實推進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項目,完善三課堂聯動、三實踐互促的人才培養機制;日升國旗、月評好事、年年唱紅歌已成為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品牌。
學校基本形成了六位一體多元化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和機制,以國家助學貸款為渠道,以勤工儉學為手段,以獎勵、助學金為主導,以社會資助為補充,以困難補貼為保障,以學校獎勵、免費、補貼、緩慢等資助為特色,每年發放5000多萬元。學校設立了18項各類獎學金,年獎勵總額超過320萬元。
學校辦學以來,為國家培養了10多萬人才。大多數學生已經成為單位的業務骨干和骨干,甚至是商界、政界和學術界的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