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音樂學院 中央音樂學院 第2年
公司介紹

中央音樂學院品牌隸屬于中央音樂學院,發源地在北京,創立于1940,主營行業教育培訓、培訓、美術學院、藝術學院、藝術院校、音樂學院。

中央音樂學院由20世紀40年代國家音樂學院(包括幼兒班)、東北魯迅藝術學院音樂團、華北大學音樂系、國家北平藝術學院音樂系、上海、香港中國音樂學院等音樂教育機構于1949年9月在天津合并,同年12月18日,政府正式命名學校為中央音樂學院,任命副院長。1950年6月,燕京大學音樂系于1952年合并,1958年遷至北京,位于北京西城區復興門原清醇王府舊址(光緒皇帝出生地)。然而,學院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40年11月在重慶青木關成立的國家音樂學院。她是中央音樂學院許多前身中的主要前身,已有70年的歷史。學院原屬文化部,2000年屬教育部。1960年被指定為國家重點高校,1999年被列為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學校,是國家唯一的重點藝術院校和211工程建設學校。馬思聰、趙田、吳祖強、于潤陽、劉霖是現任院長。

中央音樂學院作為培養高級專業音樂人才的高等院校,形成了從附屬小學、附屬中學、大學本科到碩士、博士的綜合音樂教育體系?,F設作曲系、音樂系、指揮系、音樂系、鋼琴系、管弦系、民間音樂系、音樂教育系、樂隊學院、基礎教育系、附屬中小學、繼續教育學院、遠程音樂教育學院等教學部門。此外,還有提琴制作研究中心、現代電子音樂中心、音樂治療中心、聲音研究中心等音樂科技部。2001年,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院成立了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2005年,亞洲學院成立了亞洲第一所培養和培養樂隊演奏人才的機構。學院還設有國內外社會音樂等級考試委員會,與教育部考試中心共同推出全國音樂等級考試。此外,學院還附有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和全球音像出版社。中央音樂學院以國家音樂教育中心、音樂研究、創作和表演中心、社會音樂推廣中心的辦學模式,成為一所能夠代表中國專業音樂教育水平、專業設置齊全、在國內外享有較高聲譽的音樂學院。

中央音樂學院是國家音樂人才向往的地方,吸引了大量有才華的年輕音樂家到學院學習,培養了許多國內外著名作曲家、音樂學家、音樂教育家和音樂表演藝術家,他們一直是中國音樂發展的骨干和新力量,許多國內外重要音樂機構的重要地位,其中包括國家院校、團藝術總監、團長、音樂學院院長、校長。許多畢業生已經成為國際聲譽的著名音樂家,活躍在國際和國內音樂舞臺上,其中一些作為獨奏(唱歌)家在世界各地巡演,一些作為紐約大都會歌劇院和皇家科文特花園歌劇院的主角,在紐約愛樂樂團、意大利維羅納歌劇院、德國慕尼黑歌劇院、中國交響樂團、新加坡交響樂團、德國交響樂團、中國愛樂團、中國國家交響樂團、中央歌劇院、中央芭蕾舞團、澳門樂團、中國人民解放軍樂團擔任音樂總監、指揮或首席。

中央音樂學院是中國第一批博士學位授予單位,2003年成立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人事部、教育部批準的第一批全國藝術博士后移動站。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科(包括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音樂與音樂表演藝術)是國家重點學科。幾十年來,學院成立了一支實力雄厚的教師隊伍,擁有一批在國內外音樂界有一定影響力的著名音樂家、學者和學術領袖?,F任教師359人,其中博士導師47人,碩士導師166人;專職教師281人,其中教授85人,副教授86人,占專職教師總數的60%。在教學科研中,涌現出一批貢獻突出的專家學者。

學院全日制學生1910人,其中本科生1441人,博士生79人,碩士生362人,留學生28人;博士后5人;繼續教育學院和現代遠程音樂教育學院共有5971名學生,附學和附屬小學934人。

在過去的60年里,學院建立了一支強大的教師和教學管理團隊,出現了一批在教學和科研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專家學者,創作了大量有影響力的音樂作品,出版了數百本教科書中許多教科書和教學成果獲得了國家獎。學術季刊《中央音樂學院學報》在國內外銷售,是中國藝術社會科學核心期刊中唯一擁有教育部名欄的期刊。2010年入選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名刊。學院培養了數萬名音樂人才和數百名外國學生,其中大多數已成為全國各地藝術團體、藝術學院和研究機構的領導者和業務骨干,其中一些已成為國內外著名的音樂家。

學院師生在國內外舉辦的各種音樂比賽中多次獲獎。據不完全統計,自成立以來,國內外獲獎3219人,其中國內獲獎2485人(金獎779人),國際獲獎734人(金獎250人),其中柴可夫斯基著名國際音樂比賽金銀獎。自1987年以來,學院獲得了87項科研成果獎,其中省部級以上61項。1989年以來,林耀基教授的《小提琴教學》、郭淑珍教授的《聲部確定與訓練科學》、余潤陽教授的《音樂美學教學成果》、吳祖強教授的《作曲教學成果》分別在教育部每四年舉行一次教學成果獎中獲得國家特等獎和一等獎。2008年,管弦樂系、樂隊學院、音樂教育系還獲得北京市教委頒發的北京高校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稱號。2009年,教育部、財政部批準管弦樂隊學院為國家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單位。
許多國際和國內重要的學術活動作為全國專業音樂表演藝術的中心,在學院舉行。一年一度的北京現代音樂節、北京國際電子音樂節和中央音樂學院音樂節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和影響力。除了向學校的老師學習外,學生們還經常有機會向來學院的國際知名表演者、歌手、作曲家、音樂家和指揮官面對面地學習。他們還有機會參加由學校和北京國際機構主辦的各種音樂節。

多年來,學院一直遵循開闊學術視野、廣泛對外交流的基本原則,高度重視國際音樂文化交流。每年,許多著名的外國音樂家和學者都被邀請到學院講課或教書,并有計劃地選擇教師和學生出國學習、講座和表演。學院還聘請國際著名音樂家擔任著名教授或客座教授,包括作曲家潘德列茨基、謝德林、古柏杜麗娜、指揮家小澤征爾、祖賓·梅塔、巴倫伯依姆、鋼琴家阿什肯納齊、弗萊舍爾、波格萊里奇、梅紐因、斯特恩、帕爾曼、穆特、克萊默、文格洛夫、大提琴家羅斯托洛波維奇、馬友,歌手貝爾岡齊,帕瓦羅蒂,多明戈,杰西·諾曼等,他們定期或不定期來醫院,舉辦大師班。

由優秀學生組成的中國青年交響樂團、民族管弦樂團、合唱團、附屬青年交響樂團和附屬小學室內樂團多次訪問歐洲、美國、亞洲、非國家和香港、澳門和臺灣,參加了貝多芬國際音樂節、柏林青年古典音樂節等重要國際音樂節,并在許多重要場合表演,贏得了廣泛好評。學校還與世界著名音樂學院建立了校際交流與合作關系,如俄羅斯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法國巴黎國家高等音樂與舞蹈學院、倫敦皇家音樂學院、奧地利維也納音樂表演藝術大學、朱莉亞音樂學院、耶魯大學音樂學院、日本東京藝術大學等。

校園教學設施功能齊全,大學教學樓、琴房樓、圖書館、學生宿舍、體育中心都集中在這里。

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廳是一個重要的專業音樂會表演場所。每年,來自世界各地的著名音樂家都會舉辦高水平的音樂表演,許多當代重要作曲家的音樂作品都會在這里首演。校園內有8個大、中、小型專業表演廳、歌劇排演廳和學術報告廳。鋼琴樓和教學樓的演奏廳有200多個座位,是室內音樂表演的理想場所。

中央音樂學院圖書館面積4780平方米,收藏圖書樂譜、音像資料、音樂期刊等載體形式的資料47萬多件(冊),包括古琴、琵琶文字譜、寺廟音樂工尺譜、傳統民族樂器演奏譜等珍貴資料,以及不同時期、不同流派的外國作品。此外,中國最大的專業音樂圖書館還有7.5萬多本專業理論和工具書,1萬多本音樂期刊,22.6萬多本音像資料。同時,數字圖書館還擁有收藏音樂書全文庫、收藏音樂譜全文庫、音樂核心期刊全文庫、收藏音像數據點播庫等數據庫。覆蓋書籍、樂譜、期刊、音視頻的電子資源是中國最大的專業音樂電子資源庫。圖書館還收集了中國現代作曲家的資料和手稿,以及許多珍貴的文字和音頻資料。音樂視聽欣賞會、專業講座、互聯網查詢等特色服務廣受師生歡迎。博物館附有參考書閱覽室、大型閱覽室和設備先進的視聽室,為師生提供安靜的學習工作環境和良好的視聽設施,以及各種教學、表演活動和個人表演材料的專業現場錄音、攝像機,實現采訪、編目、流通、查詢等業務的計算機管理,形成了集采集、編輯、流程、閱讀、數據復制、視聽欣賞、現場采集錄制、多數據庫等一體化的現代音樂專業圖書館管理模式。1997年,博物館加入了國際音樂圖書館協會(IAML),成為中國第一個會員館。
北京市西城區鮑家街43號,中央音樂學院校區總部分為東西兩個校區,占地面積5446.54平方米。校園東區毗鄰總部,占地6735.3平方米。教學區校舍建筑面積87485.33平方米,其中6885.51平方米,圖書館面積約4070.62平方米。附中校區位于北京豐臺區方莊群園。

目前,學院正在努力實施十一五規劃和211工程三期建設項目。新教學樓總面積3.6萬平方米已完工投入使用。這是一套集教室、琴房、音樂廳、報告廳、排練場所為一體的教學設施,具有國內外先進水平。2008年,經教育部批準,學校東區計劃建設未來學生公寓和新音樂廳,總建筑面積約5.1萬平方米。該計劃實現后,學院的辦學條件和校園環境將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屆時,中央音樂學院的教學生活設施也將達到世界一流水平,為學院的進一步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