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軟集團是中國領先的IT解決方案與服務提供商,中國最大的離岸軟件外包提供商,這個品牌的創立者,是一位典型的學者,他叫劉積仁。這位學者是怎么一步步創立起東軟這一國際IT培訓品牌的呢?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一下東軟的起源故事。
父母對劉仁積的影響
1955年,劉積仁出生在遼寧丹東,父親是某鐵路部門的黨委書記,對孩子要求特別嚴格,因此,劉積仁很怕父親。別人抽煙,劉積仁身上沾了煙味,都會受到父親長時間盤問,父親喝酒,他也只能在旁邊看著,這也讓成年之后的劉積仁養成了不抽煙、不喝酒的好習慣。在那樣一個物質匱乏的時代里,作為一個孩子,他有著現代人無法理解的快樂方式。
對劉積仁的個性產生重大影響的是他的母親,這是個心胸寬廣的女人。“文革”期間,父親被抓去游街,家里常常突然闖進一群人來搜家,一個造反派的頭目甚至占了他家一個房間來住。母親對他們卻很熱情,這種寬容讓劉積仁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心得到了滿足,他自己學習做家具、板胡,屋子里常常被他搞得一團糟,但是母親從來沒有責罵過他,后來他成了大企業家也很少發脾氣,從來不罵人,可能都是從母親那里學來的。
劉積仁17歲時,誤打誤撞進了鋼廠。在上世紀70年代初,文革沒有結束時,這份當工人的工作那可是最體面最令人向往的。1976年,他趕上“末班車”成為最后一批工農兵學員,進入東北工學院(東北大學前身),并選擇了計算機專業。
睡在劉積仁上鋪的大學同學曾經說,這個人的成功一點都不意外。因為,上大學時,早上4點天不亮,宿舍門沒開,他就爬窗戶出去學英語,這么執著刻苦的人,不成功也難!事實上,支撐著劉積仁去努力學習的是改變命運的夢想。
劉積仁在大學里一路苦讀,直到考上了博士,后來因為成績優秀,當然也是那個時候博士太少了,而被推薦到美國留學,重點學習計算機應用,并成為我國第一個計算機應用專業博士。在美國學習期間,那里的所見所聞,都給了他前所未有的震撼——原來,做學問應該是這樣的。
1987年,劉積仁從美國回來。作為我國第一個計算機應用專業博士,這個第一的概念就意味承載著某種使命。歸國后,劉積仁就一直夢想成為一個成功、知名的學者,他那時既年輕又自信,相信自己在這個行業里,會有很大的發展。”1988年,33歲的劉積仁就被東北工學院破格提拔為全國最年輕的教授。
歸國后的難題
上世紀80年代,劉積仁公派赴美國學習。他發現,在美國實驗室做研究,科研都是和生產緊密結合的,也都會獲得政府或者像IBM、HP這樣大公司的一些研究經費。然而,回國之后,擺在劉積仁面前的難題是,當時國內并沒有特殊經費資助教授做研究,研究經費從哪里來成了困擾劉積仁最大的問題。雖然沒有錢,劉積仁卻不愿放棄教授的工作。
愿做教授的劉積仁想當個名符其實的教授,就是把科研成果轉換為生產力,轉化為實際的應用,就像自己在美國看到的那樣。但理想很豐滿,當時的現實卻很骨感,他所在的學院倒是答應給他經費了,卻是只有區區三萬塊,而且是分三年給,這樣怎么開展研究?這不是杯水車薪嗎?
為此,1988年,劉積仁以“架設軟件研究與應用的橋梁”為口號,在東北大學一個項目組基礎上成立了東北工學院計算機系軟件與網絡工程研究室,但研究室有名無實,“一間半的實驗室房間,三臺286電腦,經費是一窮二白”。當時剛剛從美國回來,根本拉不下來臉做企業,社會的輿論也給劉積仁做企業帶來很大的壓力。
開啟創業道路
雖然走出這一步很艱難,但在1991年,劉積仁還是成立了東北工學院開放軟件系統開發公司,把自己的技術轉移到公司,開啟了他的創業道路。公司成立后,劉積仁開始從學者向商人轉型。然而,一個從美國留學回來的博士,卻被金錢絆住了腳,當時根本沒有錢的他很沮喪。
轉機:東北大學通知劉積仁開會,世界著名的汽車電子生產企業——日本阿爾派株式會社到中國考察,希望找到一個研究團體承接汽車內部的軟件系統。劉積仁作為代表發言,他的發言讓日本人為之一振,他們認為,劉積仁的研究是前所未聞的。會談之后,日本人就說想跟劉積仁合作,并邀請他去日本作介紹。劉積仁很尷尬地告訴他們,他沒有錢,連機票錢都沒有。于是,日本阿爾派全程買單,請劉積仁到日本講課。這次日本之行的成果便是直接促成了東北大學與阿爾派的合作。
著名的汽車電子生產企業阿爾派一直想在中國國內找個合作伙伴,而劉積仁的研究正好與他們的想法一拍即合。此后,阿爾派詢問劉積仁所需開發經費時,劉積仁咬咬牙開出了25萬美元,沒想到對方一口答應。這筆錢,也改變了劉積仁的個人命運,開啟了后來東軟的成功之路。
1991年,雙方合作成立了東工阿爾派音軟件研究所(有限公司),后更名為東大阿爾派。此后,東大阿爾派公司通過日本阿爾派公司把自己的軟件賣到了全球各大汽車廠商的音響設備當中,度過了創業的困難時期。接下來,劉積仁如何帶領東軟從小公司走向了行業龍頭?請繼續關注:隱形冠軍養成記的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