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塑又稱面人、年模、面花,是一種極具藝術性的中國民間工藝品。中國面塑藝術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漢朝,《東京夢華錄》中就曾記載:“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靨兒,謂之果實花樣”。而遠在歐洲,也有一種從食物演變出的魔法——翻糖,西點匠人利用糖皮材料制作出各種花卉,動物,人物,用于蛋糕和西點的表面裝飾。
從中國的面塑手法,到西方的翻糖技藝。取材不同,審美不一,卻有異曲同工之妙。本期燕之屋《了不起的匠人4》,以物塑人,一捏一造皆故事。
“面人蕭”蕭占行——眼觀天地,指塑春秋
提到“泥人張”,許多人都會覺得耳熟能詳,但說起廣東“面人蕭”這個名號,卻顯得好像有點低調不為人知了。
上世紀八十年代,受中央僑辦的邀請,蕭占行從北京來到深圳進行了特種工藝的展演。北方精湛的老北京面人手藝,在廣東這片土地上驚艷亮相,引起了巨大的反響。蕭占行的作品也收獲了粵港澳地區乃至海外收藏愛好者的喜愛。此后,蕭占行師傅就把工作和生活的重心轉移到了廣東,在這邊扎根定居下來。
蕭占行身在異鄉數十年,卻鄉音未改。老北京的風貌人情,京劇的唱念坐打,一直牽動著他的內心。被現代匠人漸漸放棄的傳統,是他內心無法磨滅的傳承。因此,他用祖輩傳承的面塑手藝,刻畫著心里念念不忘的天橋老藝人,和京劇中神采飛揚的名角。
(在“面人蕭”的巧手下,面團變得栩栩如生)
憑著一腔堅定執著,蕭占行的技藝不斷精進,面團在他手上似有魔法。蕭占行的作品,不僅吸引著無數擁躉爭相收藏,更引來大量拜師學藝的徒弟們。這項源自漢代的藝術,將開枝散葉,被更多年輕人傳承發揚。
(蕭占行的手藝,被年輕徒弟們傳承并發揚)
如同“面人蕭”的堅守,本季冠名《了不起的匠人》的燕之屋,同樣有著執著的信念和匠心。1997年,燕之屋·碗燕創始人黃健先生,自新加坡回國投身燕窩事業,首創燕窩專營,創辦中國燕窩品牌“燕之屋”。自此20多年來,燕之屋堅守燕窩行業,一心為消費者呈上高品質的好燕窩。這份匠心,從未動搖。
如果說維護與傳承是堅守初心,那讓面塑、燕窩這樣古老的文化與產品煥發時尚的風采,又是擺在時代面前的一道全新課題了。
“翻糖王”周毅:翻糖有生命,手藝塑匠心
學習面點的周毅,在8年前無意間接觸了西方的“翻糖”。他發現,這項用糖塑形造物的技巧,和中國傳統面塑工藝不謀而合。懷抱著興趣和追求,他將中式面塑中的人物技巧,結合翻糖工藝開啟新式創作。
2017年的英國國際翻糖蛋糕大賽上,周毅帶領團隊獲得了3金2銅的好成績,尤其是他的作品《少女武則天》更是成為“全場最佳”,這是在國際大賽上首次由中國人獲得的“全場最佳”。
(在周毅手上,普通的糖竟能變成曼妙少女)
這次獲獎,讓周毅名聲大噪。他帶領的團隊也借此東風,在國內開創了翻糖的多種可能。烘焙課、線上銷售、高端定制、線下實體店、動漫產業合作、外貿出口……他的領域在不斷擴大。
而周毅積極拓展新領域,正是源自他對“傳承”和“匠藝”的思索。周毅說,僅僅用技術傳授的方式讓手藝傳承下來,是不穩定的,唯有創造更多的附加價值,才能讓每一項歷史傳承的技藝,綻放新的光彩。
(周毅精進技藝,作品飄逸靈動)
手上捏、搓、揉、掀,小竹刀靈巧地點、切、刻、劃。傳統面塑工藝的技法,被周毅運用在翻糖蛋糕的創作上。不僅于此,他還不斷升級工藝,將糖皮制成薄如蟬翼的薄片,制成飄逸的服飾。這一創舉,令無數同行嘖嘖稱嘆。
讓傳統工藝在新時代大放異彩的,不僅僅是周毅的中式翻糖。燕之屋20余年來的鉆研探索,也讓古老燕窩文化,在新時代綻放新的活力。開碗就能吃的碗燕,正是燕之屋以傳統工藝結合現代科技,推陳出新的新式產品——堅持古法手工挑毛,49道工序嚴謹規范;121℃恒溫,1140秒燉煮科學精準。燕之屋,用卓越品質,21年來引領行業不斷革新。
(燕之屋碗燕:卓越品質,引領行業進步革新)
“面人蕭”的恪守堅定,和“翻糖王”周毅的精進革新,都源自內心熱烈而真摯的匠心。從面塑到翻糖蛋糕,一中一西的兩種技法,卻在兩位匠人的手下,共同綻放著東方神韻,散發中式魅力。
燕之屋也將堅守真摯匠心,不懼時代飛速變遷,讓古老的燕窩,持續散發著時尚的光芒。燕之屋攜手《了不起的匠人》第四季,手藝新番,開啟潤養新征程。下個周二,我們優酷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