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鉑晶爾曼」地層中青金石的形成原因

關于青金是水晶,是寶石,抑或是玉石的問題,這里再說一下。青金石是一種漂亮的石頭,它是由藍方石,方鈉石,方解石等多種礦物組成的一種礦物集合體,因此在巖石學上,認定它是一種巖石是沒有錯誤的。

而 西方的“寶石”一詞,專指由一種單一礦物組成的晶體,例如祖母綠的成分是綠柱石礦物,鉆石是金剛石礦物,紅藍寶石是三氧化二鋁組成的剛玉礦。由此衍生出的 “半寶石”概念則是指除了上述幾種有限的寶石品種這外的其他單礦物晶體,比如碧璽是電氣石礦物,水晶是二氧化硅組成的石英礦物晶體,等等。

而 我們的青金石顯然是不符合寶石與半寶石的定義的。它的礦物成分復雜多變,甚至沒有固定的硬度,密度等特物理學指標,毫無疑問,只是一種巖石。但是,所幸中 國古人說過,美石為玉,一種美麗的巖石,就可以稱玉。青金石無疑是美麗而特殊,且罕有的。因此,青金作為一種玉石,是應該沒有疑議的。

青金石的成因

很多朋友可能已經知道,我們腳下的巖石本來就是天然的分層的,成一層層厚薄不一的狀態。這個概念叫作地層。

而青金石就是形成在一種被稱為碳酸鹽巖的地層之中,也就是我你的心常說的石灰巖。見下圖:

比較常見的碳酸鹽地層,就是碳酸鈣和碳酸鎂。地層形成之后,常常會遭受到地球內部與外部不同力量的侵蝕與改變。而我們的青金石之所以能在平淡無奇的碳酸鹽地層之中形成,則要借助于我們地球超強的“內力”作用:巖漿果實的,果然是超強的自然系。見下圖:

上面這張圖,中心畫的兩處紅色圈圈,是從地底深處涌出的炙熱巖漿。當巖漿上升到一定的位置,與上面的碳酸鹽地層相遇的時候,會發生一些奇妙的化學反應。大家可以相像一下,把燒紅的鐵棍捅入很厚重的一塊塑料中的感覺。

火熱的巖漿會快速地(少則幾十萬年)將周圍的巖石燒融。巖漿的主要成分:二氧化硅,和原來的碳酸鹽巖之間發生激烈的碰撞和融合。在地底的高溫高壓作用下,二者互相滲透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變成了一種新的巖石:變質巖。

大家不要誤以為,是不是只要巖漿碰到碳酸鹽巖就能變成青金石了。沒這么簡單。接觸變質作用產生的變質巖的品種太多了,數都數不過來。其中比較常見的一種,大理石,就是由碳酸鈣在高溫高壓之下重新溶解,重新結晶形成的。

打 個比方,你把一把鹽和一把泥巴灰和在一起,用水調成泥,曬干,這就類似于原來的灰巖。后來你把這泥塊扔到一個熱水杯中去不停地煮,慢慢地調小火。這個過程 當中,鹽會一直溶解在水里,泥巴灰則不溶解,隨著水溫降低不再沸騰了,泥巴灰就先落入杯子底部。水分繼續蒸干,鹽分才會重新結晶出來,慢慢淅出來,覆蓋在 泥巴的上面,形成比較純的一層鹽層。

大理石的形成就是這么一種情況,巖漿加熱了碳酸鹽地層,讓它“沸騰了”,讓它重新結晶了,幫它提純了,卻沒有和它發生特質交換。因此,它的基本組成的化學元素并沒有太大變化。這樣的情況下,給它的時間再充分,也不能形成青金石,因為它還缺乏形成青金石所必需的化學元素。

大家都知道,青金石目前在世界范圍內所發現的產地是很少的,比較比較重要的產地位于阿富汗的巴達赫尚省,其余俄羅斯,哈薩克等國有少量發現,都沒有在市場上形成很大影響力。這說明青金石的成礦條件是很苛刻的。這里不打算大篇幅去介紹這些成礦因素有哪些,僅說一下已知的原理。

先看下圖:

上 圖是一個矽卡巖成礦作用的示意圖,這里借用一下,和青金石礦床的成因很吻合。圖中比較中心的黃色部分,代表的地心涌出的巖漿,藍色和灰色部分是原來的碳酸鹽 巖地層,深紅色部分,代表著巖漿與碳酸鹽巖接觸的部位,發生了物質交換作用,形成了新的礦種。具體到青金石的成礦作用,這里的絕大部分紅色礦體和 madan礦的老礦料有著很高的契合度。

離巖漿熱液較近的地方,青金石容易形成豆莢狀的,透鏡體狀的,不具有明顯的分層特點的礦體。

離 巖漿源比較近的接觸范圍內,由巖漿與圍巖混合產生的含有大量礦物成分的熱液直接結晶凝固,可以形成厚的,塊狀的礦。具體到青金石這里,有一個很特殊的地 方,純粹的青金石,不含黃鐵礦與方解石的情況下,也是藍方石和方鈉石兩礦物混合形成的,無晶體結構的塊狀巖石。這種質地細膩,純正的巖石,其實正是我們常 說的老料,也就是madan礦的重要產出。

免責聲明:本站信息來源于網絡以及網友投稿,本網站只負責對文章進行整理、排版、編輯,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及其合法性,請讀者僅作參考。如內容有侵權、錯誤信息或任何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或更正。
掃一掃關注品牌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