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多年前,古人開辟海上絲綢之路用于中西方之間的貿易交流,也架起了中西方文明溝通的橋梁。而如今作為開拓全球市場的先驅者,海爾聯手中國職業帆船第一人郭川重走海上絲綢之路,再次為東西方交流開辟新篇章。業內分析稱,海爾此次聯手郭川重走海上絲綢之路在充分發揚探索冒險精神的同時,也將海爾打造成中國制造對外交流的新名片,讓全世界從全新的視角重新認識中國制造,認識海爾,向全球用戶彰顯中國企業的品牌力量。
創新驅動:從絲綢瓷器到中國制造
在古代,中國便以絲綢和瓷器作為“國家名片”聞名西方,絲綢之路歷經數個朝代興盛不衰。如今,中國制造作為一張嶄新而有力的“國家名片”,正在成為展示中國品牌力量的重要因素。數據顯示,早在2010年中國便已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制造大國,而在聯合國工業大類目錄中,我國是擁有所有工業門類制造能力的國家。海爾、聯想、華為等中國制造業品牌的揚帆出海,讓中國制造成為全球市場上比較閃光的中國“國家名片”。
在這一背景下,2015年,中國政府根據制造業的發展現狀頒布了“中國制造2025”戰略,意在增強中國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從此次海爾重走海上絲綢之路來看,其向全球用戶傳播智慧生活的理念,正是對海爾品牌自主創新過程的一次全球推廣。而海爾全球探索、勇于創新的品牌精神也和勇敢無畏的帆船精神相得益彰,成為中國制造由大變強、互聯網化轉型的有力證據。換句話說,海爾體現的中國制造精神正成為中國與國際對話的重要內容。
轉型升級:從世界工廠到本土化制造
自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發達國家紛紛實施“再工業化”戰略,試圖重塑制造業競爭新優勢。而一些發展中國家也在加快謀劃和布局,積極參與全球產業再分工,承接產業及資本轉移。中國企業在向全球重塑中國制造強國形象的過程中,卻不得不面對發達國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雙向擠壓”的嚴峻挑戰,過往世界工廠的加工、代工模式已經難以為繼,中國制造企業要想搶占新一輪競爭制高點必須在全球建立起獨立自主的創新發展模式。
在此次10000海里的海上航程中,海爾將此次航行的“智愛生活”理念與沿線城市進行了交流和融合,并將網羅的生活智慧運用到未來的產品研發與設計之中。與海爾一直堅持的“本土化研發、本土化制造、本土化營銷”的三位一體戰略一脈相承,海爾要實現與全球用戶的零距離。這種方式讓海爾能在第一時間把握市場走向,快速進入市場,成為海爾與世界交流的重要保障。同時,海爾的這一舉措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中國制造企業在全球加工、代工的形象,成為構建自主品牌,緩解全球制造壓力的有力應對措施。
時代命題:從傳統制造到工業4.0
進入互聯網時代后,世界范圍內的制造業都在經歷一個以“智能化”生產為主要特征的重大變革。這被視作制造業歷史上繼機械化、電氣化和自動化之后的又一次新“工業革命”。國際上關于這次制造業變革的討論也與“信息革命”“工業4.0”“新工業革命”等話題密不可分。發達的互聯網技術賦予了全球制造企業新的含義,也成為海爾聯手中國職業帆船第一人郭川重走海上絲綢之路國際交流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即向全球傳遞中國智能制造的模式和理念。
據了解,作為中國制造的典范,海爾早在10多年前就已提出“智能制造”的概念,并以此為轉型方向在全國建設了多家“互聯工廠”,在全球范圍內布局“智慧家庭”,成為中國制造踐行“中國制造2025”戰略、滿足用戶比較佳體驗的全球范本。而在此次聯手郭川重走海上絲綢之路的過程中,海爾攜智慧理念、智能產品與全球用戶對話智慧生活,更是將海爾在互聯網時代的轉型成果與全球用戶實現了分享,為此段航海里程增添了別樣的特色。
“品牌是國家實力形象的集中體現,品牌的價值不在于產品本身,而在于產品和用戶之間深層次的交流。”對海爾此次聯手郭川重走海上絲綢之路,業內人士分析稱,海爾此次選擇用頗具冒險和挑戰的海上探險方式與全球用戶進行交流,不僅將海爾智慧生活理念遍布全球,同時也向全球用戶傳遞了海爾要與全球用戶零距離交互的品牌理念,全球用戶證明海爾已經成為一張足以彰顯中國品牌力量的世界高標準的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