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普拆分對與錯:一家老牌巨頭的迷途

惠普目前公布了分拆前比較后一個財季及全年的業績。上一財季,惠普營收同比下降7%,至284億美元,基于匯率波動進行調整后同比下降2%。當季,惠普每股收益為93美分,同比下降12%。

這是惠普作為一家整體公司的比較后謝幕。

自11月初,擁有76年歷史、曾經多次調整業務方向的科技巨頭惠普正式拆分為兩家公司,開始了一個新的時代,變成兩家上市公司——惠普企業(HP Enterprise)和惠普公司(HP Inc)。拆分后的兩家公司,是否會比作為一個整體的惠普表現更好?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這并不是這家史詩級的科技行業先鋒第一次經歷巨變。早在2002年,惠普就曾剝離對于該公司極為重要的測試與儀器業務,組建成安捷倫公司。但這一次無疑是惠普史上規模比較大的一次分拆。惠普企業將銷售服務器、軟件、存儲、網絡和相關服務。惠普公司將銷售打印機和個人電腦。

惠普CEO梅格惠特曼于一年前宣布了這項拆分計劃,并于今年7月份提交了正式文件。

惠普成立于1939年,從帕洛阿爾托的一間車庫里起家,主要生產音頻振蕩器、計算器和其他奇怪的產品。而此次拆分比較引人注目的一點是,這家專注于工程、非常遲鈍的公司,在創始人威廉· 休利特和戴維· 帕卡德及其繼任者卸任之后,是如何走上迷途的。

惠普走上歧途的具體時點,是一個爭議頗多的主題。但許多人認為,2001年,時任CEO卡莉· 費奧莉娜錯誤地收購了康柏電腦公司。而正是這筆備受爭議的交易,醞釀了惠普走下坡路的起點。

從那之后,這家公司一次次地品嘗著自己種下的苦果:“假托”丑聞導致一名董事會成員、一名高管和該公司雇傭的調查人員因竊聽記者而面臨刑事指控;2010年,為了加強手機業務,該公司以1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Palm Computing公司,后來又出售了后者的知識產權。

2008年,惠普進行了另外一筆規模更大、但更有爭議的收購——以139億美元收購計算機服務公司EDS;三年后,惠普又斥資110億美元,收購了軟件公司Autonomy。這些收購交易均導致惠普的資產減值80億美元。

除此之外,惠普還有一系列淪為笑柄的糟糕舉措。比如,在2010年9月聘用李艾科擔任CEO,但在一年后卻將其辭退。導致李艾科下臺的主要原因正是Autonomy交易,因為這筆交易比較終演變為惠普和前Autonomy高管之間就欺詐問題展開的訴訟與反訴大戰。

早在李艾科任職期間,就有傳聞稱惠普有意出售PC業務。他的繼任者惠特曼上臺伊始就宣布,出售PC業務是錯誤的。在她看來,保留PC和服務器業務,有助于惠普從芯片與存儲供應商那里獲得成本優勢。她說道,惠普“在一起更好”。但在去年,她又推翻了自己的這種觀點。

惠普的云計算業務也經歷過類似的起伏。幾年前,惠普高管表示,公司將在公共云計算領域,與亞馬遜網絡服務展開競爭。所謂公共云計算模式是指各家企業從亞馬遜、微軟或谷歌等供應商那里租賃計算能力,而不是自己建設數據中心。

但后來,惠普在這方面卻鮮有動作,并且宣布放棄對公共云業務的競爭,重新專注于幫助客戶使用亞馬遜或微軟Azure,來支撐它們購買的惠普私有云。通過私有云,各家公司依舊可以增加或刪除計算資源,但這些資源僅限于自己使用,無法共享。在公有云與私有云混合的情況下,如果一家公司資源處理的工作量急劇增加,額外的工作將被轉移至公有云合作伙伴。

所有云業務將屬于新成立的惠普企業,包括相關的硬件、軟件和服務。現在一個有趣的問題是,業務重心調整是否會帶來回報?抑或,惠普現在才想在云計算分一杯羹,是否已為時太晚?

惠普公司將包括利潤較低的PC和打印機業務,但說句公道話,這項業務一直是惠普一項巨大的收入來源。

在11月份召開的惠普第四季度收入電話會議上,惠特曼稱,此次拆分規模龐大,情況復雜,是史上規模比較大的一次。“這并非一次資產剝離,而是分拆成兩家《財富》500強公司,每家公司的收入均達到570億美元……這將是比較好的惠普——一臺執行機器。”

有人指出,惠普一分為二,與戴爾收購EMC(和VMware)形成了鮮明對比。前者將變成兩家更加細化的公司,而后者則致力于提供一整套產品與服務,以發揮規模經濟效應。

但孰優孰劣,時間將會證明。惠普的拆分已經結束,我們將見證這兩家新公司是否會比過去10年,作為一個整體的惠普表現更好。但愿如此!

免責聲明:本站信息來源于網絡以及網友投稿,本網站只負責對文章進行整理、排版、編輯,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及其合法性,請讀者僅作參考。如內容有侵權、錯誤信息或任何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或更正。
掃一掃關注品牌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