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寶莉還是博柏利?揭秘國外奢侈品牌中文名的門道

就好像你有時候也會拿不準奢侈品品牌的發音一樣,這些品牌在中國常常也會為自己的名字苦惱。名字取得好則事半功倍,比如寶馬汽車,原來的譯名為“巴依爾”(Bayerische),由公司全稱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G 直譯過來,相比現在的名字則高下立見。

又比如雅詩蘭黛(Estee Lauder)在挑選每個用字時都參考了中國文化中的女性美意象——以花喻美人。偏好采用花卉植物用字的還有“蘭蔻”、“嬌蘭”,還有更有文化的,比如引用自李白《清平調》“春風拂檻露華濃”的露華濃(Revlon)。

幾乎所有的化妝品牌都愿意和花朵、自然等意象聯結在一起,但是取得莫名其妙的也大有人在,其結果就是消費者對其中文名完全沒有認知。

比如 Marc Jacobs 的中文名叫“莫杰”,但你還是能聽到有人不屈不撓地念著“馬克-杰克布斯”,雖然理論上,它叫“馬克-雅各布”才對;而 Coach 的“蔻馳”,Dolce&Gabbana 的“杜嘉班納”, LACOSTE 的“拉科斯特”,Tory Burch 的“湯麗柏琦”也都僅在品牌公關稿和官方網站上出現。

事實上,一個優秀的譯名能夠在市場中廣為傳播,取代其原文名稱。雖然我們在提到如下品牌時常常用的是中文譯名——香奈兒、阿瑪尼、勞力士、希爾頓——但我們還能想起它們的原文名稱是什么,但如“勞斯萊斯”這樣已經深入人心的品牌,我們根本不會去深究勞斯萊斯的原文叫做“Rolls-Royce”,而“江詩丹頓”的原文叫做“Vacheron Constantin”,也很少有人知道(并念得出來)。

“萬國表”的原名叫做IWC,即 International Watch Company(國際制表公司),也算是業內翻譯出彩的例子;積家的品牌原文為“Jaeger-LeCoultre”,顯得過于復雜,中文譯名與“收藏家之選”相呼應,容易記憶又不失格調;巴黎世家的原文為“Balenciaga”,雖然由西班牙藝術家 Cristóbal Balenciaga 創建,但目前已被法國開云集團收購,也算是個貼切的譯名。

有些品牌的中文名略混亂。比如 Bottega Veneta 在前年的更名風波,市場已接受 BV 的縮寫名稱,有的則更喜歡普遍使用的“寶緹嘉”; 比如 Gucci,現在叫做“古馳”,卻也有“古奇”、“古琦”、“古姿”等譯稱;化妝品牌 MAKE UP FOREVER 也有兩個名字,一個為“玫珂菲”,一個叫做“浮生若夢”;Tiffany 到底叫“蒂芙尼”還是“蒂凡尼”,Valentino 是“瓦倫蒂諾”還是“華倫天奴”,也并不是每個人都搞得清楚。

產品表面一般會被貼上一層中文信息說明,上面多使用“玫珂菲”

 額外說一句,時尚或者其他高級品牌的名字改來該去,原因不外乎以下幾點:

1. 品牌在早年間進入大陸市場,在命名上并不如當下受重視。

Bottega Veneta(現已正名為“葆蝶家”)在進入大陸市場后并未正式命名,而被市場普遍稱為“寶緹嘉”,故再次更名會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金錢。但因為 Bottega 原意為“boutique”,即商店的意思,而 Veneta 則是威尼斯的形容詞形式,并非通常的人名,故不便用 BV 這樣的縮寫。

2. 20 世紀 90 年代,大量國外奢侈品牌的中文音譯名被搶注。

大牌奢侈品如愛馬仕,雖然在 1977 年就已在中國注冊了英文 HERMES 商標,卻在進入中國市場多年后才意識到中文譯名的重要性。但“愛瑪仕”已被搶注,向商標評審委員會提出異議,結果異議未被采納。2009 年,HERMES 撤銷了這個爭議商標注冊的申請,轉而使用了“愛馬仕”這一中文名。

3. 進入香港、臺灣、大陸市場的不同順序。

品牌往往會先沿用其他市場的用名,之后再根據本地市場的文化差異進行調整,如萬寶龍的“勃朗峰”就是香港用名,紀梵希的“紀旺西”也是港臺譯名。

4. 更改品牌定位。

Burberry 的更名被認為,“巴寶莉”過于通俗與品牌的高端定位不符合,且帶有強烈女性色彩,但品牌本身擁有男女裝產品線。所以現在已經正式更名為“博柏利”。

Burberry更名為“博柏利”

我們可以比較后看看原文發音問題引發出的起名問題。

市場中被普遍稱為“紅底鞋”的 Christian Louboutin 就沒有中文譯名,而以“裹身裙”出名的 Diane von Furstenberg,則以 DVF 的縮寫被市場所認知,好在和快時尚品牌 ZARA、H&M 等一樣,勝在音節少、好記,故在傳播上并沒有產生問題,而 Jean Paul Gaultier 雖然沒有正式命名,但設計師的姓氏“高緹耶”也已被市場所廣泛接受。

以上三個品牌作為反例都擁有以創始人命名,且品牌音節過長,發音困難等特征。不過也并非絕對,Dolce&Gabbana 雖然也擁有 6 個音節(算上 &發音),且“Dolce”發音為“dao-chi”,但品牌依然擁有“杜嘉班納”(去掉了 chi 這個音節)作為中文名字。雖然市場傳播上 DG 作為縮寫更為人所知,但 DG 很容易與品牌副線 D&G 相互混淆,造成主副線界線不夠明確等問題。這大概也是品牌需要中文譯名的原因之一。

比較后一點,音譯則可能讓位于易傳播特性。尤其針對意大利語和法語,原文發音對于本地消費者來說比較困難,或者音節過長,就可能會采取英文發音,本地語言發音等妥協方式,以求容易記憶。比如,Moschino 的原文發音為“MOSS-KEE-NO” ,而中文譯名為“莫斯奇諾”,將“kee”音轉換為英文中的“chi”音了。

免責聲明:本站信息來源于網絡以及網友投稿,本網站只負責對文章進行整理、排版、編輯,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及其合法性,請讀者僅作參考。如內容有侵權、錯誤信息或任何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或更正。
掃一掃關注品牌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