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并不是中國互聯網界第一個創立效果廣告平臺的公司,但把公司基因植根于產品,它是做得比較明顯的一個。
行業公認,騰訊是一家產品思維導向凸出的企業,當一群帶著濃厚產品思維的人去搞營銷會怎樣?答案很搶眼。
作為騰訊效果廣告平臺,廣點通成立僅三年,團隊規模擴大了十倍,客戶規模從開發者擴大至電商、游戲、傳統品牌,年收入達數十億元。從成立、發展到未來規劃,騰訊產品基因下的極致精神,推進著這支團隊一路向前。
起因:來一場順應大潮流的營銷實驗
2011年6月,在騰訊合作伙伴大會上,馬化騰宣布了騰訊開放的八大戰略,開放之門正式敞開。此后僅三個月,第三方應用的月活躍賬戶數已經突破1億。面對開放平臺上紛繁復雜的廣告資源,應用開發者們應該如何取舍?與此同時,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廣告模式興起,無論是行業廣告主還是品牌廣告主,營銷神經都開始瞄向數字化,優質的用戶、豐富的流量場景、切實有效的營銷效果成為了他們的新聚焦點,大勢之下,騰訊海量優質流量如何為廣告主服務?
廣點通的商業邏輯很簡單:以服務的心態,搭建一個可以滿足不同廣告主的投放訴求的平臺,做好用戶和廣告主之間的連接器,滿足廣告主需求的同時,充分尊重用戶體驗,給予用戶想要的信息,商業化水到渠成。
6月起,廣點通團隊開始籌備,未來如何沒有細想,此時的騰訊并非只有廣點通一個廣告平臺,大家能做的是將產品做到極致。三十幾位帶著產品思維的騰訊內部“創業者”們開始了營銷探索之路,廣點通的故事開始了。
建立:一支很拼的團隊
2011年10月,廣點通上線測試。幾個月時間,廣點通從無到有,這對技術、產品團隊是莫大的考驗,實時響應實時調整,“整個團隊處于亢奮狀態。”作為元老,廣點通助理總經理楊毅果對當時的“創業”情景記憶猶新。以第三方開發者為主的首批廣告主參與了廣點通的內測,這絕對是在挑戰他們的工作方式。以前,這些廣告主們不需要在投放后不斷優化廣告圖片素材,也不需要隨時觀測數據和轉化效果,更不需要實時關注市場競爭格局來調整出價。現在,在廣點通這個類似股票交易所的地方,廣告位就是“股票”,廣告主實時“操盤”,要學會如何合理分配自己的預算。而且,要懂得根據效果的好壞、競爭情況隨時調整自己的出價。
第一個挑戰來了,年底的客戶溝通會上,廣告主們的情緒有些激烈。“花了幾萬塊錢的廣告費,沒什么轉化,也沒帶來實際的效益,投入打水漂了!”
問題在哪里?產品、技術、運營湊到一起找答案。每一種新模式出現,技術、產品可以先行,但人的思維及操作技巧需要時間疏導。
解決方法只有一個:教育。廣點通高級商業產品總監趙艷清楚地記得當時的情景——和同事們頻繁往返于北京、上海、深圳,為客戶培訓,不厭其煩地向廣告主解釋廣點通是什么樣的系統、原理是什么、如何投放、應該看哪些重點數據。團隊只有十幾人,靠“人海戰術”覆蓋三地明顯不可能, 只能增加頻次。技術、產品團隊在大本營“隨時待命”,客戶的問題就是集結號,前方的問題總能得到比較及時的解決。
沒有一個人失去耐心。
成長:用效果說服
2012年3月,春暖花開,改變在悄悄發生。一些客戶在內部成立了專門的團隊對接廣點通。美麗說的市場團隊中,有一群人是24×7的工作制,他們一天24小時、一周七天盯著平臺上的數據,“廣點通會及時反饋哪個素材的點擊率高,哪個素材點擊率低等,這些數據的及時反饋,可以幫助我們迅速優化投放。”美麗說副總裁徐丹對廣點通產品信服了。
“客戶看到了效果,愿意加大投入,我們有了大客戶。” 趙艷回憶說。
熟悉使用的過程中,廣點通也在引導開發者往健康生態的方向走。初期,以開發者為主的廣告主們喜歡用送虛擬金幣、虛擬元寶、道具等誘導性社交廣告吸引用戶點擊,雖然點擊率高,但廣告門檻低,容易被復制。一些客戶甚至為了追求短期的效果,出現點擊后的內容與廣告不符的情況。“一定要看整體閉合的效果,從端到端。不是從點擊率到用戶安裝成本就結束了,效果還應該包括轉化率、次日留存率、付費用戶生命周期等。”廣點通副總經理張敏毅舉例說道。這一階段,通過數據分析對比常規廣告與誘導性廣告的整體效果,不斷地教育廣告主“不要舍大求小”,成為了廣點通的運營重點。
完善:沒有不可能的技術
這樣看來,廣告實時競價,已經是順應市場規律的完美模式了。不過,凡事都有兩面。專業的、實時的股票交易所功能強大, 但并非每個人都是專業的股票經紀人。天文數字的廣告位儲量, 如果一個一個查找,費時又費力,而且,廣告主普遍疑惑的問題是“如何判斷一個廣告位背后是我所需要的目標受眾?”
2012年下半年,擁有MIT(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的羅征,加入騰訊擔任廣點通總經理,在此之前羅征在谷歌服務了八年,曾負責谷歌AdSense廣告系統的研發工作。“受眾廣告是行業重要的發展方向,憑借騰訊在用戶數據方面的積累,我相信這個平臺的潛力。”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2014年的一件大事,騰訊搜索廣告部并入廣點通,這一動作至關重要,它強化了團隊對數據的算法和分析能力。
部門搭建、團隊融合、人員對接,風風火火中,廣點通面向客戶的操作界面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廣告位的概念被淡化了, “目標受眾”的概念被提出來。新的挑戰出現了,以前每一個廣告位背后都是一部分受眾,廣告主買某個廣告位就是看中了它背后的受眾。而現在,廣告主在廣點通直接購買目標受眾。看上去簡單的轉變,背后的工程卻極其龐大。
定向的前提是了解受眾,可是“我們對自己又有多了解呢? 人的愛好是多面的、行為是多變的,及時地理解用戶是很難的, 這在工程與質量上都有很大的挑戰。”楊毅果不斷挑戰自我與技術團隊。
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技術團隊建立了一套實時工程框架, 從數據采集到線上應用全流程實時化;同時打通用戶在不同業務、跨屏設備、線上線下的數據,更立體全面地理解用戶;原始的數據形式是多樣的,包括文本、圖像等等,圖片方面技術團隊依托公司GPU并行深度學習平臺作特征抽取,“我們的研究人員建設了大規模主題模型訓練系統Peacock,突破了傳統處理的限制,挖掘數據里面深層的隱含的語義,Peacock目前支持10億×2億級別的矩陣分解,百萬級主題的文本語義理解。”
經過反復迭代優化實驗驗證,創業團隊的拼勁有了回報, 一套劃分人群的強大算法誕生。目前廣點通開發了基礎屬性、短期行為的定向,同時還上線了商業興趣定向(即長期興趣愛好分析)、關鍵詞定向功能等,此外,廣點通還能為廣告主提供用戶狀態類定向,幫助廣告主了解用戶是否單身、新婚、育兒,處于哪個人生狀態,并結合用戶LBS行為數據,升級細粒度用戶消費能力定向。通過多維度的定向功能,來支持廣告主在投放時更精細地選擇用戶群,從而有效提高廣告效果。
當然,這是一盤很大的棋,以上的定向技術僅僅是針對廣告主目前比較迫切的需求進行的研發,伴隨著進一步探索研究,用戶標簽的逐漸豐富,營銷將更加智能高效。據了解,廣點通正在研發DMP(Data Management Platform數據管理平臺),通過建立泛騰訊系數據聯盟,打造數據生態,來提升廣告表現和效果轉化。屆時廣告主在平臺上對廣告位的購買,將變成根據自身產品特點和需求,聚焦人群屬性的采買,廣點通支持全面的計價模式,包括CPM/CPC/CPA等,廣告主可以結合自己的營銷需求進行選擇。目前廣點通可為廣告主提供創意素材制作、定向人數預估及出價、實時報表等工具,來幫助廣告主提升投放效率,定向建議功能也即將實現。
未來:從平臺到生態
時代的幸運球到底會滾向何方?這是很難預測的事。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改變的速度越來越快,早已“兩三年河東,兩三年河西”。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硅谷弄潮兒也都是凡人,他們并沒有看到很遠,只是比其他人看得更遠。
“未來的廣點通就像一個營銷魔術師”,廣點通營銷總監溫向東興致勃勃地比喻。如果將廣點通平臺比擬為商場,廣告主就是店鋪,有開發者、電商、游戲和品牌,當消費者走進來,店鋪將會依據他/她的興趣喜好自動排列。“甚至可以判斷出他/她自己都不知道的潛在需求。”對未來,溫向東充滿期待。
“關鍵是,一方面要做透大數據洞察到用戶需求,另一方面要盤活整個生態。”廣點通副總經理馬軼群覺得這個問題特別有挑戰。一下子,大家的智慧和能量、興趣和經驗被一并激發了。
廣點通與京東、58同城、大眾點評等平臺展開戰略型合作,廣點通不僅要提供營銷廣告服務,還計劃打通彼此的數據, 進而解決O2O的問題。同時積極拓展外部流量,2014年6月,廣點通移動聯盟內測上線,2014年初其流量規模達到日均2億、10月過6億、12月過8億,流量的口子被進一步打開,豐富的流量將帶給廣告主更大的營銷空間,同時廣點通將自身能力開放給開發者,優質的產品也進一步反哺廣告主,整個市場開始活躍起來,生態概念浮出水面。“現在還處于‘培育期’,我們的目標是建起一個行業的生態。”馬軼群表示。
團隊規模從30多位發展到近300位,廣點通的締造者們對未來很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