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元茉莉花茶/茶葉品牌由創始人張昌翼始創于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已有百余年的歷史,現在是北京張一元茶葉有限責任公司旗下著名的茶葉品牌。1991年,張一元茶葉商標正式注冊,1993年即被評為“中華老字號”。張一元的茉莉花茶產品有著悠久的歷史,廣受歡迎,其窨制技藝還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張一元茉莉花茶/茶葉創始人張昌翼,字文卿,1869年出生于安徽省歙縣定潭村。1884年,張昌翼經人介紹,來到了北京崇文門外瓷器口的榮泰行茶店做學徒。當時的瓷器口是個商業鬧市區,每天來這里做買賣的人絡繹不絕,榮泰行茶店的生意因此十分興盛。張昌翼聰明、勤快,僅僅用了三年的時間,就學會了拼配茶葉的一整套方法,于是在后柜拼配茶葉,在前柜接待顧客,就成了他每天樂此不疲的工作。
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張昌翼覺得是時候該出來闖蕩闖蕩了,因而他辭了柜,在同行和朋友的幫助下,在花市大街路南,一家煙鋪門前,擺起了茶葉攤。一開始,張昌翼并沒有自己的店鋪,一把遮陽傘、一張條凳、一把茶壺、幾只粗碗,擺上自己配制的花茶售賣,張記茶攤就算是開張了。為了招攬顧客,客人來到張昌翼的茶攤喝茶,可以先歇下腳,免費品茶,覺得確實好喝再購買。張記茶攤很快就以熱情待客、質優茶香、價廉物美而遠近聞名。張昌翼不出攤時,甚至有慕名而來的顧客追到他家里買茶。隨著張昌翼買賣的擴大,名聲逐漸遠播。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張昌翼尋找機會盤下茶攤南面的三間門面房,開了他的第一個鋪面,取名“張玉元”。“張玉元”三字中,“張”代表茶莊主人張昌翼;“玉”字取自“玉茗”,寓意茶中之精品,在陸羽的《茶經》中,它是茶葉的通稱;“元”則意味著“一”。換句話說,三個字合起來也就是張家的一等茶莊,張氏第一家坐地茶莊正式開業。張玉元茶莊開業之初,不幸遭遇了庚子之變。
1900年8月14日,八國聯軍攻陷北京,崇文、宣武、正陽前三門外慘遭聯軍挨戶搜擄,花市整條街上的鋪面皆被搶掠和火燒。張玉元茶莊所幸沒有人員傷亡,只損毀了茶葉家具。重新開業之后,張昌翼決定在北京比較繁華的前門外商業區尋找新的立足點。1908年,張昌翼在觀音寺掛起“張一元”茶莊的招牌,開張了他的第二個茶莊。“一元”取自“一元復始,萬象更新”之意,意寓他的買賣開市大吉,永遠興旺。
果然,張一元茶莊的經營很快就有了可喜的發展。以前張昌翼的買賣以散客過客為主,經營額有限,遷址之后,茶莊調整了經營策略,在觀音寺附近的王皮胡同、蔡家胡同等八大胡同中,張文卿發現了巨大的商機—胡同里大大小小幾百家妓院,每天需要大量的中高檔花茶。張昌翼派人持續不斷地上門挨家造訪,贈送各色上品茗茶給管事“品嘗”,推銷了大量自己配制的特色茶葉。在與同行的競爭中,逐漸把八大胡同的茶葉批發買賣攬入自己懷中。
但張昌翼對張一元的業績并不滿足,1910年,他在京城比較為繁華的大柵欄又乘勢開了他的第三個茶莊—“張一元文記”茶莊。不過,人們更習慣把“張一元文記”茶莊簡稱為“張一元”。此時,張一元文記茶莊的經營理念、營銷手段、規模等,都與其早先開設的兩間茶莊不可同日而語。
[page]
張一元不僅自行配制所售茶葉,還建立了自己的茶葉生產基地。當時北京人很喜歡茉莉花茶,尤其愛喝產自福建的茶品。1925年,張昌翼在福建福州郊外親自開辦了自己的茶場,雇用當地工人種茶,以保證茶莊每年按時采摘和收購優質新茶。并雇人買花,自己加工熏制茉莉花茶,直接運送到北京銷售。張一元茉莉花茶采用福建烘青綠茶“春茶”作茶坯,初制過程主要有:萎凋、殺青、揉捻、烘焙。造型工藝茉莉花茶的茶坯采用造型工藝綠茶。制作過程主要為:萎凋、殺青、烘焙(七成干)、手工造型、烘干。這種在當地窨制拼配的小葉花茶,“湯清味濃、入口芳香、回味無窮”,特別受京城百姓的喜愛。由于張昌翼全程掌握著茶葉生產、加工、銷售各個環節,減少中間的商業操作,大大降低了成本,使張一元茶葉始終保持相對便宜的價格。
本著“不怕沒人買,就怕人買缺”的經營理念,誠信經營的張一元茉莉花茶/茶葉贏來了京城內外各種層次、不同愛好的茶客。即便到現在,無論走進張一元的哪一家店鋪,都會看到“誠信為本”的牌匾高懸在比較醒目的位置。張昌翼還經常派人到一些茶莊了解售價,掌握商品行情, 并且買回別人銷售的茶葉與自家同級茶葉比較, 不斷使自家茶葉質量優于同行。當時, 茶莊還設有電話和函購業務。凡買2.5公斤以上茶葉者, 均送貨上門。
在廣告宣傳方面,張一元茉莉花茶/茶葉更是第一個敢吃螃蟹的人。20世紀的30年代,張一元茶莊在京城商號中比較先嘗試在門市用高音喇叭播放歌曲、戲劇等當時的“流行音樂”,進行商業造勢,招徠顧客。抗戰前夕,張一元茶莊播放彭素海用西河大鼓演唱的三下南唐,每次播放時,門前總是圍著許多聽眾,這不但為銷售創造了有利條件,也擴大了茶莊的影響,樹立起張一元的形象。張一元茶莊還在廣播電臺作宣傳廣告,并于大柵欄首先裝用進口的霓虹燈,從一樓直接豎掛到茶莊三樓,頗為壯觀。這一系列宣傳手段,大大提高了張一元茉莉花茶/茶葉的知名度,使全市諸多茶館、澡堂、旅店、戲園等都慕名前來購買張一元茉莉花茶/茶葉。當時梨園行唱戲的許多名家,如裘盛戎、馬連良、李萬春、譚福英等人,往往點名只喝張一元的茶。許多雜貨攤、雜貨鋪也喜歡代售他們的零包茶葉。隨著聲譽的傳播,張一元茉莉花茶/茶葉逐漸遠銷天津、河北、內蒙古及東北各地,成為中國北方各省知名的老字號。
1931年,張昌翼去世,張家無人出面經營,茶莊開始由外姓人經營,但營業并沒有遜色。1937年“七七事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南北交通隔斷,貨源短缺。在1937年至1945年間,張一元每天只得限時限量供應茶葉。1947年,張一元文記茶莊因電線老化引發火災而歇業。這把大火幾乎把鋪子燒沒了,好在有風火墻,才沒有殃及隔壁的同仁堂藥鋪。火燒文記,“張一元”的老鋪底子傷了元氣,直到1952年,才修復完畢重新開張。同年,觀音寺茶莊并入大柵欄的茶莊,統稱“張一元”茶莊。1956年“張一元”茶莊公私合營,同時,“張玉元”的字號取消,這樣“張一元”這個字號便延用至今。
1982年,張一元字號重新恢復,但老牌匾卻找不到了,只得請書法家董石良重新書寫張一元牌匾。此后十年,“張一元”一度走向了破產的邊緣。直到“張一元來了個愛到處跑的技術型老總王秀蘭”,才挽狂瀾于即倒,張一元邁入“王秀蘭時代”后,走上了艱難的復興之路。
1992年,以張一元茶莊為主成立了北京市張一元茶葉公司。公司成立后,在弘揚張一元老字號傳統的同時,適應市場,多方努力,使張一元一些失傳斷檔的傳統風格的茶葉品種重新得到恢復和發展。1994年,張一元茉莉花茶/茶葉在福建重新建立了自己的生產基地“閩東張一元茶葉有限公司”。張一元茉莉花茶選用上等原料并采用獨特的加工工藝,以其“湯清、味濃,入口芳香,回味無窮”的特色,使得老字號張一元再一次蜚聲海內外。
張一元茉莉花茶/茶葉先后被授予“北京市名牌產品”、“北京市名優特許經營品牌”、“中國商業名牌企業”、“中國商業服務名牌”、“首都文明單位標兵五連冠”、“北京市質量管理優秀獎”、“中國食品工業質量效益先進企業獎”、連續三屆榮獲“北京市著名商標”稱號。從2006年起,張一元連續三年獲得”北京市十大商業品牌”稱號。2008年,“張一元茉莉花茶窨制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現在的張一元茶葉已經成功實現產、供、銷、研一體化目標,在福建、浙江、安徽、云南、四川等省建立了30個生產基地,生產加工綠、紅、白、青(烏龍茶)、黃、黑、花茶等茶類,經營茶葉花色品種逾300多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