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的電動車市場,是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開始醞釀發展起來的,技術不成熟、行業缺標準、產業缺政策、準入門檻低,是當時電動車產業發展初期的真實寫照。作為一個新生事物,電動車在消費者的期待中和包容中發展,在不斷出現問題、不斷解決問題中進步提升。
作為行業內比較早從事電動車生產制造的企業之一,綠源親歷了電動車產業發展的坎坷和艱辛,特別是在電動車專用蓄電池領域,曾經受限于行業整體技術水平和綜合服務能力,企業險遭關門命運!
電池危機,綠源險遭夭折
1998年元月,綠源電動車首次批量登陸杭州,半年內銷售近3000輛,引起社會不小反響,也促使浙江省率先出臺了對電動自行車的管理辦法,綠源電動車因此成為浙江省首批上目錄產品。
然而,好景不長,同年11月,因蓄電池質量不過關,數以千計的蓄電池用不到3個月,容量就嚴重衰退,使得大量消費者上門退貨。當時綠源的電池供應商,拒不執行合同明文規定的退換貨承諾。雖然當時的綠源出于對消費者的責任和自身形象的維護,決定給銷售者無條件換電池,但總體服務機制上的欠缺,還是讓這次事件造成了較大的不良影響,綠源為此退出杭州市場2年之久,元氣大傷。
痛定思痛,服務升級
經歷了電池危機,面對電動車蓄電池技術的不成熟和國家標準的缺失,綠源牽頭開始制定電動車專用蓄電池的國家標準,2000年4月全國電動車自行車專用蓄電池行業標準在金華完成初稿。與此同時,綠源意識到建立良好的服務機制,提升服務能力、進行技能技術創新、按標準規范實施服務有多么重要。
2001年,綠源推出了電池“BTM計劃”,所有綠源電動車的服務網點增設“BTM服務”項目,即對電池進行系統的檢測、維護,用很少的成本就可以實現電池性能和壽命的提升,綠源電池的口碑一下子好了起來。
隨后,綠源又建立了全國用戶數據庫系統,利用信息平臺實現與客戶的無縫對接。每位購買綠源電動車的用戶在購車后都會在不同階段收到一些提示性短信,其中第八個月的時候會收到“請到綠源售后服務中心接受電池BTM服務”的內容,提醒客戶定期維護,服務更加的人性化了,2006年后電池BTM實行全面免費。
電池UGB,再次走在行業前列
綠源在原有 “BTM服務” 基礎上進行系統的整合和升級,于2008年正式全面推廣綠源“UGB項目”。綠源UGB意為“綠色電池聯盟”,由綠源集團及全國售后服務網點共同參與,共享技術及設備,主要針對電動車蓄電池提供檢修、維護、修復、配租,廢舊電池循環處理等一系列服務。“讓電池起死回生”,“非物理性損傷的"廢舊電池"經UGB處理,可恢復80%左右的性能”……一系列的成績讓綠源在電池服務領域再次走在了行業的前頭,并從中贏得了用戶,贏得了市場。
通過UGB,綠源實現了絕大部分“問題電池”的就地修復,從而大幅降低了電池返廠維修率,不僅節約了人力和費用,也節約了服務的周期,在提升服務口碑的同時更可在廢舊電池的修復中使服務商得到實惠。從另外一個層面來說,UGB加大了電池的使用周期,提高了資源的利用率,是一種低碳節能和環保的循環經濟模式。
綠源動力電源,構建產業鏈條
在推進“UGB項目”的同時,綠源旗下的兩家電池企業浙江綠源動力電源(后整體并入福建一洲)和福建一洲動力科技正式批量投產,實現了綠源從電池研究、電池應用到電池制造的邁進,成為業內極少數實現電池自主配套的企業。
2010年底,歷時2年多的技術攻關,綠源在鋰電池技術上終于取得重大突破,與其他鋰電池不同,綠源鋰電池在使用壽命上更具優勢,大量鋰電系列的產品正逐步投放市場,形成了自己特色和核心的競爭力。
曾經的電池危機讓綠源遭遇重挫,如今的綠源依靠技術的創新和服務的提升,已成為電動車行業的領軍型企業,尤其在電池領域更是具有突出的優勢和核心的競爭力,可謂敗也電池,成也電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