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核輻射引發的恐慌17日在亞洲繼續升級。中國內地多個城市出現搶購食用碘鹽的風潮,甚至有一些城市的超市中出現一袋鹽難求或價格翻倍的局面。香港民眾也出現搶購碘酒、食鹽的現象。距離日本非常近的韓國還出現熱購紫菜、海帶的局面,甚至有韓國人通過網絡從海外訂購含碘藥品。不過,《環球時報》記者17日采訪的多名中外核應急專家紛紛告誡民眾,過量服用碘鹽、碘片不僅不能預防核輻射,還很有可能造成甲亢等嚴重后果。
亞洲多地“瘋搶”碘制品
盡管日本核泄漏目前并沒有直接影響中國,但是中國部分地區居民對核輻射的恐慌心理卻在加劇,很多城市出現恐慌性搶購食鹽的現象。英國廣播公司17日報道說,這次搶購食鹽風波由廣東、浙江兩省發端,很快波及全國多地,不少城市的商店都出現了食鹽被搶購一空的情況。有些商家趁機抬價,平時一元多一包的食鹽漲到十幾元一包。中國鹽業總公司為此成立應急領導小組,啟動應急機制,要求全國各地鹽業公司確保食鹽的安全供應。
這種恐慌不僅在內地彌漫,香港近日也出現搶購碘酒、食鹽現象。據香港《太陽報》16日報道,港九藥房總商會理事長劉愛國指出,過去兩天許多市民購買碘酒,十多支存貨已售罄。大埔區一家藥房的負責人方先生也稱,自日本大地震后,店內60支碘酒存貨火速售罄,供貨商稱需一至兩星期才能再進貨。
據香港新城電臺17日報道,繼內地之后,香港也有人搶購食鹽。在深水埗區一家超級市場,有幾十人排隊買鹽,而店鋪也坐地起價,由每包近2港元漲至5港元。有市民指,擔心日后的鹽會受污染,以及誤信食碘鹽可以預防核輻射,所以都來搶購儲備用。由于多家超級市場和商鋪的食鹽已被搶購一空,有市民只好改為搶購豉油。
而在地理上鄰近日本的韓國更感緊張,韓國國民日報網報道說,韓國國內也出現熱購碘片和口罩等產品的情況。民眾還開始關注含碘鹽的紫菜、海帶等食品。由于韓國國內并不生產銷售放射性物質治療藥,所以很多人利用網絡在海外購買。
中外專家稱“補碘防核”被誤傳
食用含有碘的制品就可以預防核輻射的說法,受到中國核應急專家一致的反駁。國家核應急協調委員會專家馮毅17日在接受《環球時報》采訪時說,一般在世界各國的核工廠周圍,都會儲存一定數量應急碘片,這是為了在核電站早期泄漏之時給周邊居民服用。馮毅說,食用碘片防核輻射的原理是使對核輻射非常敏感的甲狀腺提前吸收足夠的碘,短期內處于飽和狀態,對甲狀腺起到保護作用。不過,過量攝入碘,會對身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甚至造成甲亢癥狀。
倫敦智庫、英國皇家國際關系研究所的核放射及工業安全專家邁爾科姆·格里姆斯頓17日在接受《環球時報》采訪時說,中國不是一個以海鹽為主的消費國,同時海水遭遇核污染的可能性非常低。目前,日本造成的核輻射其實對于中國來說影響非常有限。
中國食用鹽安全有保證
有分析認為,民眾大量搶購食用鹽可能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擔心核輻射污染海水,所以提前囤積一些“健康”的鹽。對此,馮毅表示,對于以福島核電站為圓心方圓20到30公里范圍內的污染控制區,由于煙云和水體的影響,很有可能對周邊環境以及食物鏈構成一定影響,不過目前整個污染范圍還處于一個局域的輻射風險影響之下,對中國的影響很小,即使有部分核廢棄物能夠到達中國,對人體的危害也很有限。如果因此擔心對于中國的海鹽產生影響就顯得太缺少常識。
路透社報道說,中國的食鹽其實大部分都是井礦鹽,海鹽總量并不高。即便是沿海的廣東省大概也只有3成左右的食鹽是海鹽,并且從目前監測的情況來看,民眾也不用擔心,因為海水被污染的可能性很小。中國的井礦鹽資源充裕,包括四川、湖北、湖南、云南、江西、河南、重慶等省市都是主要的井礦鹽產區。
中國鹽業總公司食鹽專營部的一名工作人員17日在接受《環球時報》采訪時說,中國即使不靠海鹽,也完全可以滿足全國食用鹽需求。目前全國食用鹽幾大來源中,海鹽的比例大約占30%,比較主要的食鹽來源是井礦鹽,比例大概占到63%。其中海鹽主要集中在山東、江蘇、河北、遼寧、天津等幾大北方海鹽產區。而且,海鹽產區也未必全是在使用海鹽,比如山東省內很大一部分人是在食用井礦鹽。據這名工作人員介紹,中國原鹽的年生產能力大概是7000萬噸左右,而食用鹽的消耗量大概是880萬噸左右,如果需要,大量的原鹽完全可以在添加碘等成分之后作為食用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