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威特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學海先生,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移民美國,從紐約唐人街的一個服裝加工廠起步,到如今成為美國乃至世界公認的“服裝王國巨頭”和“倉儲大王”,更以多元化的經營國際貿易實業而崛起于美國主流社會,他的成就應該毫無疑問地被歸于第三代移民之列,但他所經歷的卻是從第一代到第三代移民的跳躍。
從廣州到香港再到美國;從做加工到做自己的品牌再到跨國經營;從車衣工到“服裝巨頭”再到“倉儲大王”,這每一步轉折、每一次提升和每一關的跨越都經歷著怎樣的過程?面對著什么樣的挑戰與機遇?這些真的讓我們很好奇。
7月13日,是第九屆“海外杰青匯中華”活動的二百多名成員到天津濱海新區參觀的日子,作為此次活動美國的宣傳組織者,李學海先生也一起回到天津。于是,我們便趕到了位于天津西青經濟開發區的美國威特集團天津威特服裝有限公司,想讓他在繁忙的日程中抽出點時間,給我們講講他自己的故事。
那天天空格外晴朗,燦爛的陽光把大街上路兩邊的花草樹木都照射得特別鮮艷、耀眼。當我們來到天津西青經濟開發區興華十支路上,天津威特服裝有限公司的辦公樓和寬闊的廠區就出現在我們眼前。據美國威特集團中國地區總裁劉金曼女士介紹,現在正在使用中的這座辦公樓和生產車間、職工宿舍以及職工生活區只是他們建設的一期工程,更加龐大的二期工程將在今年九月份開工興建。
我們剛在會議室坐下,李學海先生也到了。雖然昨天他是剛從美國東海岸飛過來,時差還來不及調整,但看上去他依然精神抖擻,修長身材,深色西裝,一副金絲邊眼鏡,文雅中透著精明與干練。他禮貌地和我們握手打招呼后坐下來,沒有多余的寒暄,便從口袋里拿出我事先發給他的采訪提綱,要進入我們今天的“正規程序”了。他的這一系列舉動留給我的第一感覺是:這是一個嚴謹、高效、務實而又謙遜、內斂、寡言的人,比起一位叱咤風云的企業家來,他更像是一位儒雅的學者。
按照李先生的“效率”,我們直奔主題,跟著李先生的敘述,時間仿佛也被拉回到32年前。
那時,一個22歲的青年,懷抱著一個年輕人美好的夢想,身無分文獨自從香港跨越太平洋來到美國,來到紐約。他和所有的新移民一樣人地生疏、語言不通,讓他能夠賴以生存的唯有車衣工的手藝和服裝工廠的一點管理經驗。學習,是李學海認為自己當時比較明智的選擇。他白天在唐人街上被人們統稱為“血汗衣廠”的服裝加工廠打工,晚上就到學校里學習語言、學習服裝設計。在學習中李學海強烈地意識到,做服裝打自己的品牌是多么的重要,他不能只賺人家施舍的那一點點加工費,他要用自己的面料、自己的設計、自己的實力在紐約猶太裔人一統天下的服裝行業,打出自己的一片天。
1981年,也就是李學海到美國的第五年,他用自己所有的積蓄注冊了一家服裝公司,他一邊承接些加工業務維持公司生存,一邊背著自己公司設計和開發的時裝,在曼哈頓大大小小的服裝店里展示、推銷。他自己既是老板,又是銷售員、送貨員,一家一家地去找買主,為此他走破的鞋子不是幾雙,幾十雙,而是上百雙,遭到的冷遇、嘲笑和白眼更不知有多少,但就是這樣,威特公司自創出的二十多個服裝品牌,包括時裝、套裝、大衣、襯衫、西裝等產品,終于打進了美國服裝市場,并逐漸地在全美國建立起了自己的包括數千家公司客戶和零售商店的銷售網絡,建立起了美國華人一統天下的“服裝王國”,李學海也成為人人皆知的“時裝巨子”。
在經營服裝時,精明的李學海敏銳地發現,美國越來越多的百貨商店都在與海外做進出口服裝業務,市場迫切需求提供與之相應的倉儲配送服務。于是,他在新澤西州買下了第一座貨倉。這也是威特集團發展倉儲業務的開端。接著他又抓住商機,在經濟衰退期一口氣買下了15座巨型貨倉,開始了大規模的倉儲配送業務,為客戶存放貨物,采購、郵購、網購,還提供從海運陸運到報關商檢、卸貨進倉等一系列服務,倉儲銷售的貨物也從服裝擴展到電子器材、鞋、玩具、工藝品、家具等等。如今,威特集團的倉儲設施總面積已達30多萬平方米,遍布紐約、新澤西、洛杉磯等美國東西海岸主要地區,成為美國比較大的現代化倉儲和物流中心之一,每日處理數以百計的集裝箱貨物,年增長率達30%,每年共為數百家世界著名企業配送處理超過50億美元的商品,成為美國人公認的“倉儲大王”。
通信、電腦科技的發展更讓這位“倉儲大王”如虎添翼,威特集團與美國500家大型百貨企業以及銀行、保險理賠公司聯網,每一次零售、每一個相關企業的信用額度和倉儲貨物的保有量盡在其掌握之中,有如人在帷幄之中,便能決勝于千里之外。目前,李學海在中國的合資、獨資企業已遍布10多個省市。現在,他又看好了天津濱海新區發展的前景,不僅要把天津作為其在國內的集團總部,還要建起經銷歐美及意大利名牌的大型商場及自己的設計研發基地,他要用自己積累了三十幾年的經驗和美國先進的經營管理及科學的技術理念為自己的祖國服務,為天津的建設出力。
記者:我聽說過這樣的話:“誰在紐約成功了,誰在全球也就成功了。”當時您在這個世界的商都里,從做服裝加工到推銷自己的品牌,這種突破和轉變的動力是什么?
李學海:先是想要擺脫別人的控制、壓迫和剝削,接著就是想自己做出個樣子來,想要成功,要被信任、被尊重。你知道,在美國紐約,曼哈頓的第七大道是久負盛名的時裝街,街旁立著一位猶太人腳踏縫紉機的銅雕像,這就象征著這里是美國服裝業的中心。我剛到那里的時候就在一個服裝廠里打工。這樣的服裝廠被人們稱作“血汗衣廠”,人們辛苦工作只能賺取那少得可憐的加工費,而其他環節的大量利潤都讓別人拿走了。那時我從早上7點到晚上11點不停地工作、學習,只有一個夢想,就是要創立自己的服裝實業公司,不僅要得到加工費,還要讓設計、品牌、銷售等任何一項增值所得都歸自己所有。但在一個傳統領域創業,要比在新興領域創業困難多得多。我們一邊進行來料加工,一邊開始設計、開發自己的品牌,用中國優質的絲綢和棉麻面料、精細的車縫工藝,配合歐美比較新潮流及風格的款式,以自產自銷的商業模式,力圖擠進美國市場。但這太不容易了,好心的美國猶太商家會勸我還做傳統的服裝加工,只要保持質量水準,他就會提供源源不斷的訂單;一些奸詐的商人也會不擇手段地挖走我公司的技師和銷售人員,甚至把公司所有樣品、設計草圖和客戶訂單統統卷走。但這些既沒改變我的心意,也沒有把我嚇倒,我堅信總有一天會開發出自己的品牌時裝。
記者:在這不停的奮斗中,您覺得是什么因素起了比較重要的作用?是觀念、知識、經驗和勤奮,還是誠實、守信和勇氣?
李學海:這些都很重要,要想事業成功首先得看準市場定位,不斷地更新觀念,這時知識和經驗就很重要。盡管上世紀90年代初還沒有物流這個概念,我也沒有很多的資金,但我還是看到了市場需求,直到發展成整個供應鏈的服務,全部使用專業性很強的電腦系統操作。這樣的服務性工作勤奮、誠實、守信都是必需的。
記者:從您的創業和經營發展的歷程,我們可以看到作為一位企業家的眼光、膽識和遠見,那么選擇國際倉儲物流,利用電子商務加入國際經濟運行有什么樣的優勢和發展前景?
李學海:二十一世紀比較新的世界商貿模式是一個龐大的物流網絡系統,包括商品流、信息流和金融流(資金流)。一件商品從生產商到零售商,在貿易鏈上要經過許多環節,需要許多人參與,包括工廠、原料供銷、批發商、進口商、經紀人、零售商,其間還要涉及進出口運輸、倉儲、報關、商檢、銀行和財務結算等等。以前這是一個很煩瑣復雜的工作,現在有了全球化的物流網絡系統,可以為供需雙方提供一個非常高效的電子商務平臺,哪些商品及貨物供需有了變化,馬上可以通過電腦系統反映出來并能夠自動調配和補充,整個操作過程可以說是既準確又快捷。這些年來我們投資4000多萬美元建立的倉儲物流管理網絡系統,與美國90%以上的零售商之間都實現了電腦互聯網絡化,利用電子商務把貨物銷售到世界各地。根據聯邦儲備理事會研究報告,這種新的商業模式和電子商務系統的運作,在未來五年內將提高各行業的生產力15倍左右,節省成本達25%。
記者:您是怎么想到來天津投資建廠的,這里吸引您的是什么?您在這里的發展目標又是什么?
李學海:我與天津的緣分從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了,那時進出口都需要有配額,天津的服裝工業有雄厚的基礎,又有港口,服裝出口的配額相對較多,我們公司就把許多生產訂單發到天津,以這種方式合作了很長時間。中國加入WTO后,服裝進出口配額取消,我們就在天津買了地,蓋起了自己的生產企業。這些年來,天津市委市政府給了我們很多支持,我們的企業也發展得很好,二期建設工程也將在今年進行。天津濱海新區的開發建設會讓這里更具吸引力和競爭力,也會有更多的大型新型企業到這里投資建設,發展的機會會更多,發展的空間會更廣大。接下來,我準備把天津設為公司中國地區的總部,并建設一個大型的商品展示廳。希望能把我們的經營經驗與大家分享,也愿意把美國先進的經營理念和經營方式介紹過來。能參與天津的建設和發展,是我們的榮幸和驕傲。
記者:到現在為止,您一直都在談公司、談發展,除了經營公司,您有什么自己的業余愛好嗎?
李學海:我這個人業余愛好不多,也沒有多余的時間留給自己,除了忙公司的事務,利用周末不出差的時間打打高爾夫,其他的時間我大多都會放在我的社會工作上。
記者:是,我看過您的個人簡歷,發現您有很多的社會公職,您曾是喬治·布什任命的白宮總統亞太事務顧問;曾連續幾屆擔任美國聯邦商業部少數族裔商業發展大會的共同主席和全國主席;也是美國紐約州政府公務人員退休基金會的顧問、美國華商會的主席、美國中國總商會的理事,還是UNITED WAY OF NEW YORK慈善基金會的董事。在中國您是中華海外聯誼會的理事,全國政協第十一屆一次會議的列席代表和天津市政協委員、天津中華海外聯誼會的副會長、天津僑商會的榮譽會長,這次的“海外杰青匯中華”活動您也是美國地區籌委會成員。這些社會活動肯定會占用您不少時間。
李學海:但我覺得這都是我的社會責任和應盡的義務。一個人的成功,不應該只看他賺了多少錢,還要看他為國家、為別人做了什么。比如我做白宮總統亞太事務顧問時,會向美國總統提交商業報告并傳達總統在經濟政策上的指示,同時也在盡全力幫助推動亞太裔在美國經濟發展中獲得平等和機會,希望讓1400多萬亞太裔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和提高。做慈善事業、為社區服務,也都是在盡一個公民的義務。我覺得由香港知名人士發起,已經進行了九年的“海外杰青匯中華”活動很好,就主動提出負責這個活動在美國的宣傳推廣工作,讓更多的在美華裔學生了解,并報名參加這個活動。這次全球報名的人數有近兩千人,只有200多名優秀學生被選中到中國香港、廣州、西安、北京、天津、上海參觀訪問,了解中國比較新發展,走訪城市鄉村體驗生活。這些學生有很多是第一次來中國,他們對中國的了解會加深他們與故國的感情,將來他們成為了主流社會的精英,也會和我們一樣成為溝通和了解中國的橋梁,成為與世界各國聯系的紐帶,這樣的人越多對我們國家越有利,對我們的發展、提高越有利。
記者:您的企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單一到多元,直到發展成為今天的大型跨國集團,您自己從一名車衣工,到獲得美國移民比較高愛麗斯島榮譽勛章、美國商業部先鋒獎和企業家成就獎,成為美國紐約地區、新澤西州地區企業家風云人物以及杰出國際領袖,這個過程和成功的背后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