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輕聯副會長、中皮協副理事長、溫州市鞋革協會會長鄭秀康發表評論——在全球范圍打響“中國鞋都”大品牌
對于近日“溫州正在失去鞋都優勢”的說法,鄭秀康評論說:這些(指西班牙、意大利等國家)一開始以鞋業制造為主的國家,不是同樣把"制造"的環節轉移出去了嗎?但是,他們留下了原創型的設計研發、留下精湛的工藝、留下了有世界影響力的品牌、留下了在全球高端市場的市場網絡。他們的昨天正是我們的今天。我相信溫州鞋業同仁一定會從他們這種成功經驗得到深刻的啟示。
吳敬璉老先生地評價中國經濟時有一句非常形象的話:這是比較壞的年代,也是比較好的年代。
全球化的力量,使中國的市場經濟加速涉入深水區,同時把中國的企業拉到世界市場的廣闊海洋中。
海上縱然有驚天駭浪,但也有無限風光。經濟的奧運會,是強者與強者的角逐、是智者之智者的較量。因此,我個人的體會是:行業出現這些壓力是必然的,也并不純粹是件壞事,作為有實力的企業,更有責任要化壓力為動力,通過自主創新、自主創牌,加快轉型與提升步伐,不斷增加核心競爭力,這樣才能始終在市場中站穩腳根。
企業外遷不必恐慌
我認為,首先要從產業轉移和產業升級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我們要看遷出去的是什么,留下來的又是什么?不要以為企業外遷就一定是了不得的壞事,其實把一部分低附加值的產業和產能轉移到成本更低的地方,是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誰也阻擋不了。
但看看意大利、西班牙這些鞋業強國的演變軌跡,我們就完全沒必要感到恐懼。這些一開始以鞋業制造的國家,不是同樣把“制造”的環節轉移出去了嗎?但是,他們留下了原創型的設計研發、留下精湛的工藝、留下了有世界影響力的品牌、留下了在全球高端市場的市場網絡。他們的昨天正是我們的今天。我相信溫州鞋業同仁一定會從他們這種成功經驗得到深刻的啟示。
鞋都優勢仍然突出
我認為,雖然中國鞋業在比較近幾年遇到了反傾銷、成本上升、匯率變化等種種新的壓力,但是首先要明確的一點是,這是行業和產業在發展過程中,必然會遇到的一些困難。
但有別于珠三角鞋業普遍以OEM為主、外向依存度太大,溫州鞋企大都有自主品牌、自有網絡,因此在面對這些壓力方面,調整的空間更大。
其次,如何看待中國鞋都的優勢。我認為,這個優勢在過去若干年非常突出,我更相信在未來若干年會更加突出。
過去中國鞋都的輝煌是有目共睹的。即使在近幾年中國鞋業格局發生重大變化的時候,溫州鞋業還是保持著向上、向前的良好發展態勢。向上,近幾年,溫州皮面皮鞋出口在整個中國鞋業的比重穩步增加,出口單價也有所提高;向前,這幾年,溫州鞋企獲得馳名商標、中國名牌、真皮名鞋、國家免檢、全國質量獎的數目也越來越多,企業的研發能力、管理水平、品牌內涵也有長足進步。
當然,也有一些規模小、管理不規范、競爭力差的企業關閉,這是很正常的優勝劣汰,反倒有利產業的長遠發展。所以,我認為,“中國鞋都”的優勢不是削弱了,而是增強了。
打響“中國鞋都”大品牌
我認為,要進一步提升中國鞋都的優勢,首先是要充分依托中國鞋都目前已有的產業基礎和集群優勢,由政府出面協調、組織、推動,樹立在全球范圍內打響“中國鞋都”這個大品牌的戰略目標。
我們可以通過海內外參展、媒體宣傳、推介會等各種途徑,統一在企業的前面冠上“中國鞋都”字樣,但對這一待遇設制一定的門檻,比如:必須是馳名商標、中國名牌、國家免檢、真皮鞋王等企業,這樣就可以保證“中國鞋都”含金量。
另一方面也是比較根本的是,要堅持不懈地煉好溫州鞋企在研發、市場、管理、品牌等方面的內功,在創新中求進步、在進步中求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