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遺憾,作為觀察者的我們,無法回到20多年前,北京那個寒風凜凜的冬天,看著那個瘦弱的年輕人,如何弓著背佝著腰,扛起一張張偌大的層板,將其搬到車上搬進倉庫,比較終累到上廁所都需要人扶著。
我們錯過的,是一部飽含汗與淚的個體奮斗史——17歲的鄧申偉從社會的底層開始,不斷掙扎卻不斷幻滅,不斷幻滅又不斷掙扎,就像一只沒有腳的鳥,由南往北又由北到南,一直撲騰著翅膀,飛累了就在風里面睡覺,而心中從未放棄希望。
這在當時,是上億打工仔背井離鄉的艱辛縮影。此后20多年,一無所有的窘迫和內心深處的渴望,激發出了比較徹底的力量,鄧申偉的人生翻滾、蛻變、升騰,一連串跌宕起伏的商業悲喜劇就此上演。
很慶幸,還能夠在如今這個時代,找到這樣一個類似于中國第一代企業家般腳踏實地的奮斗故事。2002年,鄧申偉創立紅谷皮具品牌,仿佛一顆倔強的種子,艱難而真實地發芽生長——這是一種沉默卻驚人的力量。
10年間風起云涌。莫說青山多障礙,“農民企業家”的雙腳行遍萬里河山,其中的汗與淚都沉淀為一張張生動的照片,種子被灌溉成了大樹。
2012年初夏,40歲的鄧申偉用他那輛豪華的賓利轎車,載著我們行駛在廣州繁華的街頭,參觀紅谷集團井井有條的工廠和嶄新氣派的大樓。這是他創立紅谷皮具的第10年,企業年銷售額已超過10億元,在本土同行中無人能出其右。
——還有比這更草根、更真切、更勵志的傳奇故事嗎?
紅谷皮具董事長鄧申偉
生意是怎樣煉成的
傳奇故事的開頭,往往細微、草莽而艱辛。
1989年北京的冬天寒風如刀,沉重的層板壓得17歲的鄧申偉直喘粗氣,呼出的氣體在寒冷的空氣中立即變成了一段白霧。他很想念離別了半年的家鄉,四川自貢富順縣城周邊的一個小山村。
鄧申偉背井離鄉的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國內第一股創業潮,正帶動了第一股打工潮。經濟相對落后的四川是勞務輸出大省。數以萬計的四川打工仔如遷徙的候鳥一般,成群結隊地奔赴“北上廣”地區打工。17歲的鄧申偉只是其中弱小的一只。
和叔叔一起在北京市昌平區物資局當搬運工的他,每天上午9點搭著小貨車趕往火車站,將層板一塊一塊地從火車皮上抬到小貨車上,運回倉庫后再一塊一塊地抬下來,扛到庫房里堆疊整齊。一塊大層板十幾公斤重,一個人只能弓著背佝著腰再用雙手反勾住才能背得動。每天,叔侄兩人每人要背500張層板,每張工錢6分一天賺30元,但卻要一直忙到次日凌晨三點,比較后累得整個人都散架了,連上廁所都蹲不下去。
那些苦悶的夜晚,居無定所的叔侄倆躺在堆疊而起的層板上,倉庫里彌漫著刺鼻的甲醛味。年輕的鄧申偉總是眉頭緊鎖地望著天花板,腦海里反復激蕩著一個問題:我的未來究竟在哪里?
機會不期而至。由于干活賣力,鄧申偉深得物資局木材公司尹書記的賞識。1993年,尹書記讓鄧申偉承包了一輛東風貨車,主要承接木材公司的生意,從東北拉木料到北京。一年下來,鄧申偉掙了20多萬元。
24歲,有了20多萬現金,鄧申偉一下子就飄了起來。聽說四川老家有不少老板給五糧液供貨、賣飼料發了財,他決定不再當貨車司機,回老家收高粱倒賣給五糧液。為了繃足衣錦還鄉的派頭,他一口氣買了一輛4萬多元的北京吉普,一部1萬多元的大哥大,還加一部傳呼機掛在腰上。好笑的是,傳呼機兩三天沒人呼,他就自己打電話呼自己,“這玩意兒還真能響!”
鄧申偉神氣十足地回到老家收高粱,誰知由于缺乏經營經驗,忽略了農民賒賬問題,他的資金鏈很快就斷掉了,把車賣了都補不了窟窿。一夜回到解放前,他欲哭無淚。
一切只能從頭開始。鄧申偉不得不來到富順縣城打工。比較艱難的時候,他幫人開修路用的翻斗車,一周回不了家,累得只有趁堵車的時候睡覺。他的妻子則在車站擺個煙攤養家糊口。
終于,靠著自己的積蓄和親朋好友的支持,夫婦二人分別做起了出租車和皮具店的生意。兩三年后,夫婦兩人又有了三四十萬元的積攢。而這個開在偏僻小城的皮具店,則為鄧申偉后來的人生埋下了伏筆。
沒有什么能夠阻擋一顆永不安分的心,即使曾經的失敗,即使富足的生活。
1998年鄧申偉決定再賭一把,投資50萬元開一家火鍋店。辛苦多年家境才好轉過來,現在突然要開從未涉足過的火鍋店,親朋好友們都覺得,他一定是瘋了。
鄧申偉并沒有頭腦發熱,經驗教訓使他變得越來越理性。前期,他花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選擇店址搞好裝修,請來了重慶的火鍋師傅,取名為“重慶鮮鱔魚火鍋城”。開業之前,他絞盡腦汁思考如何一炮而紅。看到街對面正在練舞的老年秧歌隊,他一下子來了靈感,請他們連續3天敲鑼打鼓從東門走到西門,報酬是免費的火鍋。
與此同時,他機靈地找到剛剛進入富順急于打開市場的華潤藍劍啤酒,以只賣他們的啤酒為條件,換來了開業前3天每天免費供應200件的優惠,足以支持“開業3天酒水免費”的酬賓活動。
這些營銷策略雖然如今已是屢見不鮮,但在當時仍是讓小城人們眼前一亮,迅速使火鍋店在當地竄紅,40張桌子每晚幾乎要翻4次臺。僅3個月,他的火鍋店就賺了50萬元。
第二年,在云南朋友的鼓動下,鄧申偉將餐飲生意做到了昆明,同樣大獲成功。這顆倔強的種子在經歷了比較原始的生意洗禮后,終于敲到了現代商業文明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