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企業都在講故事
我們早已過了那個憑糧票換取商品的時代,也過了那個瘋狂追逐名牌效應的時代,在自主選擇產品的年代,人們更傾心于聆聽品牌背后的企業文化,她內在蘊含著怎樣一段故事。正如CCtV《品牌故事》所述:一個品牌記錄著一段歷史,展現一個企業的核心實力;一個品牌承載著文化價值,展現一個國家的發展魅力;一個品牌代表著強大實力,展現一個民族的競爭能力。
傳統國內品牌,故事具有時代特色
傳統品牌故事具有時代特色:1.大愛無疆,2.深沉厚重,3.至情至性。
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國內生活水平剛有起色,人們充滿干勁,吃苦耐勞,認真負責,朝著純樸的理想國奮進。品牌意識剛剛崛起,廣告界都在搖旗吶喊著“世界銷售第一”的宏偉志向,以及那“省優,部優,國優”的愛國榮耀,以團結就是力量來塑造企業形象。因此,企業傳播故事的特點,明顯看出其特點,以宏大、愛國、團結為主題色彩,新生時代,擁抱朝陽。
到了90年代,國際知名品牌紛紛進入國內市場,渲染了一種高端、大氣、厚重的味道,將對國家的熱愛,拉進了生活,正如,中國人喝不慣咖啡,但雀巢電視廣告編織著新生活的藍圖:現代化的小家庭,丈夫事業成功,妻子溫柔可人,如細雨般滋潤著歷經文革的人們干涸的心靈。一句“味道好極了”,以贊美的姿態,成為營造家庭幸福的象征。
因此,回顧歷史,我們不難發現傳統品牌在傳播故事遵循著一致的原則。
首先,以通俗,生動的故事來闡述品牌,比強硬的推銷更易于被消費者接納。
其次,有溫度,有情感的故事情節,比冰冷的產品更能打動人心,甚至久久種植于記憶里。
選擇有故事的人演繹品牌故事
已有百年歷史的Chanel,背后傳訟著嘉柏麗爾·香奈兒一生不平凡浪漫愛情故事,在愛人的鼓勵與資助下,開設了第一家女帽店。也因此為她的事業及品牌劃寫下永恒的樂章。“流行稍縱即逝,唯有風格永存。”香奈兒,對于所有熱愛時尚的人來說,是經典與永恒、大膽與創新的代名詞。全世界的女人都渴望穿著優雅的小黑裙,氣質高貴而從容,相信很多人都記得奧黛莉·赫本的小黑裙,標志性顏色與剪裁為現今許多參加宴會的女士們突顯優雅氣質;伴一襲N°5香水入睡,美麗又不乏性感,布拉德·彼特代言過的N°5香水,低調奢華,擁有深沉感性的魅力。
人們依然喜愛香奈兒,源于有故事的人真情演繹著有故事的品牌,同樣特質能將品牌文化塑造得格外立體,所謂的立體,不僅是外形包裝上的形態美,比較關鍵的是傳遞著內涵的精神美,有品位,有深度,比較終必然成為引領時尚的精神領袖。
新媒體時代,品牌故事吸引力三法則
新媒體時代,無論是微博,還是微信,無論在網絡,還是在紙媒,人人都在講故事。iphone,三星,杜蕾斯,海底撈,小米……傳統深沉的企業文化必須有所改變,美國著名企業家李·艾柯卡曾說過:“不創新,就死亡”。法國作家羅曼·羅蘭也說過:“生命的第一個行動是創造的行動”。品牌轉型,不單是產品功能的走向,還包括了品牌營銷的創新。無論是70后,80后,90后,生活節奏的加快,使得人們總想慢下來,品一段小故事,享受瞬間的感動,又或接力一個趣味游戲,體驗片刻的愉悅。
法則一:玩轉自媒體的趣味生活
2011年6月,北京連續暴雨,“來北京,帶你去看海”成為微博熱門話題,下班高峰期雨勢更大,新聞頻頻報道地鐵站積水被關閉,導致交通擁堵,很多上班一族無法乘坐交通工具,無奈選擇步行回家,也有部分白領待在公司上網等交通緩解。而杜蕾斯的微博運營團隊,結合產品的特性,將品牌以趣味性植入新聞事件中,發布一條微博內容“北京今日暴雨,幸虧包里還有兩只杜蕾斯”,配上套上杜蕾斯的鞋子,引發粉絲積極回響“大家趕緊學起來!有杜蕾斯回家不濕鞋”。
沒錯!生活充滿阻礙,所以我們更要樂觀!這正是杜蕾斯在新媒體時代打造的品牌故事。以趣味排解憂慮,一句生活語,一幅大眾圖,輕而易舉地聚焦了無數粉絲的視線,以正能量的活力備受矚目,激發人們的信念,玩轉社交媒體,這種有趣的營銷試以無數轉發與評論,宣告了人們的歡迎程度,即注意要點:在創新的同時,切忌過于浮夸,尤其是在災難面前,不可過度炒作,引發負面情緒,帶來反效果。
法則二:復雜的世界要短小精簡
近年口碑傳播力度比較強的,要屬褚時健種植的“褚橙”,以雷聲大雨點少的陣勢,轉瞬間售罄一空,成為業界佳話。價格不菲,銷售渠道有限,卻仍能如此搶手,無論打的是饑餓營銷,還是激勵營銷,“褚橙”確實成功了,更因此,被命名為勵志橙,但凡朋友相見,都會問一句“勵志橙,你嘗過了嗎?”
韓寒以幽默營銷為其做了短小精悍的包裝語——復雜的世界一個就夠了。 正因為譜寫了一段禇老歷經磨難的創業故事,感動了無數移動互聯網用戶,激起了人們的精神共鳴,引發了大眾的追捧,王石、潘石屹、梁冬、楊錦麟等知名人士紛紛發微博為褚橙捧場,“品褚橙,任平生”成為貼在褚橙上的正能量標簽。
有故事的品牌,背后的意見領袖,個性化的包裝設計,獲得群眾和粉絲們的認可,成為口碑擴散的引擎,這正是新媒體背景下企業講故事的方式。
注意要點:無論產品被包裝得有多個性化,質量仍然是王道,切忌金玉其外,敗絮其中,若是質量不過關,售后服務必須要能彌補不足之處,為品牌形象扳回一分。
法則三:硬指標下的細膩情感
2004年,海底撈的服務開始了一場顛覆革命。選擇溫情路線,員工就是財富,他們比顧客更重要。相信到過店里的顧客,都能感受到他們對“家”的歸屬在海底撈,等待是一種享受,不會饑腸轆轆,更被貼心的餐前服務深深吸引,如免費的水果、飲料、零食;撲克牌、跳棋等娛樂設施;上網區;免費的美甲、擦皮鞋,兒童玩具;以及讓無數家長都安心的幼兒活動區。服務員不間斷提供補充,陪聊,甚至哄小孩。單單是等候就能享受到如此細致服務,更別說用餐服務,除了圍裙、毛巾,扎頭發的皮筋、發夾;眼鏡擦拭布,手機保護袋;還會根據用餐人數,為顧客提供科學的配餐建議。
面對這樣的尊貴體驗,人生何求?繁忙高壓的生活,也立即被拋諸腦后。由此可見,越細膩,越能感動人心。
注意要點:對于個性化的貼心服務,消費者確實很受落,但過度熱情,時時貼身跟進,反倒剝奪了顧客的自主權,失去了自由放松的空間,引起不必要的反感與顧慮。
品牌故事傳遞包容、能量
無論是傳統品牌,還是新媒體時代,沒有故事的品牌不能稱之為品牌,只有叫做商品,讓人一無所知的商品,在這個注重文化內涵與精神理念接軌的年代,難以從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脫穎而出。
品牌故事須兼容性強
品牌專家杜納·e·科耐普說:“品牌故事賦予品牌以生機,增加了人性化的感覺,也把品牌融入了顧客的生活……因為人們都青睞真實,真實就是真品牌得以成功的秘籍。”
1.學會講故事,學會在不同時期抓住不同聽眾的口味。企業與協助其傳播的公關公司,都需要像作家一樣,深入人群,了解消費者的特征,與大眾深度對話,掌握他們的共同語言與喜好,因為,所有的故事源于生活百態。
2.產品須具備消費者的個性特征,消費者能詮釋產品的特性。有閱歷的企業擁有寬厚大度的包容,能理解并懂得消費者。將自身的品牌文化注入大眾的精神信念,創造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產生共鳴與歸屬感。
品牌故事的能量創造影響力
近期,比較熱門的公益事件“冰桶挑戰”,引發網絡火熱傳播。到底是什么能量產生了如此大的影響力?具有社會影響力的名人明星加入,帶動全民參與,引爆傳播力。做善事不是作秀,邀請的名人明星,盡量少負面新聞。
2014年6月高爾夫球手克里斯·肯尼迪挑戰冰桶,并向親友發起挑戰,這位親戚的丈夫恰恰就是als患者。親友應戰過程被上傳到facebook,隨即開始在als患者及他們的親朋好友間傳播。美國體育明星們隨即紛紛加入,從Nba球星勒布朗·詹姆斯、奧尼爾,到足球明星貝克漢姆一家人,再到全球首富比爾·蓋茨,這些名人明星都身體力行,創造了巨大的影響力,而詹姆斯和歌手賈斯汀·比伯都挑戰了美國總統奧巴馬,奧巴馬沒有身體力行應戰,捐獻100美元善款。此義舉得到迅速傳播,不到一個月便為als組織籌集善款數千萬美元,成為比較時興熱門的話題。
盡管這看上去僅像是一場活動營銷,與品牌故事沒有什么結合之處,但是仔細分析,從微博上傳播的視頻、圖片看大眾是如何講故事,簡單、有趣、個性的故事更吸引他人關注和參與。
實際上,這正是一場正能量的接力棒,用一段接一段的故事,傳播著關愛、歡笑、溫馨與能量。將民眾與名人接軌,將個人故事與品牌故事捆綁,創造出神跡般的傳播力。
正能量,依舊是時代的主題,人們都想傳播愛與快樂,避免過度名人明星化信息傳播,不能忘記活動的初衷,比較需要幫助的人群,讓他們真正感受到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