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化黑茶品牌隸屬于安化縣茶葉協會,發源地在湖南,創立于2006,主營行業餐飲行業、醫療保健、茗茶、保健食品、綠茶、茗茶、名茶、黑茶、青磚茶。
安化紅茶是以中國湖南省安化縣生產的。它是中國古代著名的茶葉之一。它在20世紀50年代被絕產,以至于它是未知的。2010年,湖南紅茶進入中國上海世博會,成為中國世博會十大著名茶葉之一。安化紅茶再次進入茶人的視野,成為茶人的新寵。它的特色茶,可以被稱為獨特的。
安化紅茶,傳說在古代的絲綢之路上,運茶的馬幫經常下雨,把茶弄濕,茶商心痛,不愿意扔掉。在一個痢疾猖獗的村莊里,村里有很多人生病了。村民們沒有吃也沒有喝。茶商想把他們的茶發霉,毫無價值,給這些可憐的家庭。奇跡發生了,村里的人都得了痢疾。事實上,安化紅茶的產生比傳說中的要早得多。
據《明史·《食品志》記載:神宗萬歷十三年(公元1585年)中茶易馬,只有漢中保寧,而湖南產茶則直賤,商人率越境私賣私茶。安化紅茶是20世紀50年代絕產的傳統工藝品。主要是因為海外市場的收購,這個原產于安化山21世紀初出現,在廣東和東南亞市場很受歡迎。其聲譽不亞于當今流行的普洱茶,被權威的臺灣茶書譽為茶文化的經典,茶歷史的濃縮,茶的最佳。
明初(15世紀),安化參照四川烏茶的制作方法進行改進,制成紅茶。烏茶是蒸青(水煮)茶,紅茶是殺青(鍋炒)茶。相比之下,紅茶除了綠葉氣,口感醇厚,有松煙香,在西北少數民族更受歡迎。當時西藏-常至京師禮佛朝貢,邀請獎勵。回藏時,明朝廷獎勵了許多禮物,其中茶葉是大宗的,指定由四川官方倉庫分配,但人們繞道湖廣收集和銷售私人茶葉。湖廣紅茶最適合他們的口味,紅茶主要產于安化地區,后統稱安化紅茶。
安化紅茶產于15世紀末,通常由湖北向北和西北運輸。由于安化茶口感濃郁醇厚,數量多,價格低廉,收到官茶引票的西北茶商越境到湖南購買私販。從明朝到清朝,茶屬于朝廷的計劃供應商品,四川茶和漢中茶是明朝朝廷的指定生產商品。暢銷的安化紅茶很快冷落了漢茶和川茶市場,生產和銷售都很低迷。明朝萬歷23年(1595年),御史李楠和徐僑在奏本上為湖南茶打架。一是要求朝廷禁止運輸,以免妨礙茶法和政治;另一個認為湖南茶對西北游牧民族有利,不應該禁止。經戶部裁定后,報皇帝批準:西北引茶以漢川茶為主,湖南茶為輔。至此,安化紅茶成了官茶。
經過茶商和市場的長期選擇,安化紅茶逐漸蓬勃發展。晉、陜、甘、鄂、湘等省級商人來安化采購制作紅茶。資金雄厚的晉、陜、甘茶商也在安化建了樓閣,建立了幫扶組織和商業路面。資江沿岸到處都有黃沙坪、酉州、苞芷園、小淹、邊江、唐家觀、雅雀坪、東坪、橋口等商業繁榮的市場。
道光元年(1820年)前,陜西商人在益陽委托行棧匯款到安化定購紅茶,或用羊毛和皮夾克兌換。因為資金少,買的不多,所以被稱為滾包商。托棧雇人下鄉采購茶葉原料,踩捆成包,方便運輸。起初,形狀和重量不同,后來逐漸統一為小圓柱形,重約10斤老秤,稱為百兩茶。清同治年間,晉商三和公茶號在百兩茶的基礎上選用更好的原料,增加重量,用棕色和條捆成圓柱形,每個凈重1000兩(16兩個老秤合37.27公斤),稱為千兩茶.5cm),圓周1.7尺(56cm)。這種茶主要由晉商經營,分為祁州卷和江州卷。祁州卷是山西祁縣、榆次等地的茶商經營的,每卷重1000兩,產量較多;江州卷是江州茶商經營的,每卷重1100兩,數量較少。
將茶葉制成立柱的形狀,經過油炸、發酵、蒸、踩等工序,一方面增加了茶葉在有限體積內的重量;另一方面,形成紅茶品質是必要的。百兩茶、千兩茶系列有一個總稱——花卷。有三個含義:一是用竹條捆成花格籃包裝;二是紅茶原料含有花白莖,特點明顯;三是茶葉上有捆扎形成的圖案。茶是圓柱形的,一本卷起的書,故稱花卷。此外,除了祁州卷和江州卷之外,還有老牌加料的江州卷,質量最高,被稱為卷王,歷史上產量很少。新中國成立后,安化紅茶的主要銷售區在西北少數民族居住區仍然很響亮。湖南當地人很少喝。有些年來,紅茶產量豐富,許多紅茶賣不出去。當地的茶民把茶根和茶當柴火。近年來,隨著普洱茶的聲譽和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安化政府不斷向湖南省政府報告,要求支持安化紅茶產業的發展。今天,安化紅茶已經成為湖南大多數人不知道的茶葉品種的首選。雖然安化紅茶在中國的許多茶館并不是主流,但我相信湖南人會讓安化紅茶與普洱茶相當,成為中國茶客的最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