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介紹
中國戲曲學院NACTA品牌隸屬于中國戲曲學院,主營行業教育培訓、培訓、藝術學院。


中國戲曲學院成立于1950年1月28日,原隸屬于文化部,原名文化部戲曲改進局戲曲實驗學校,1955年1月正式命名為中國戲曲學校。1973年11月,并入文化部中央五七藝術大學中國戲曲學校建制于1977年2月正式恢復。經國務院批準,1978年10月升格為中國戲曲學院,并招收首屆本科生,從此開啟了中國戲曲藝術教育的新篇章。2000年轉北京市,國家實行文化部與北京市政府聯合建設的以北京市管理為主的制度。

學院第一任校長是田漢先生,中國現代戲劇創始人之一,王瑤卿、晏永、蕭長華、史若虛、王榮增、俞琳、朱文相、周育德、杜長勝等。學院校訓是德藝雙馨,繼往開來。目前,學院擁有京劇系、表演系、導演系、音樂系、戲曲文學系、舞臺藝術系、新媒體藝術系、國際文化交流系、基礎系、附屬中學等10個教學單位。有戲劇與影視、音樂與舞蹈兩個一級學科碩士點,藝術理論一個二級學科碩士點,本科專業15個,專業方向27個。戲劇是北京的重點學科,并被列入北京文化藝術人才培養基地建設項目。京劇表演專業是學院的傳統優勢專業,也是國家和北京的特色專業。

以學科建設為龍頭,注重教師結構調整,不斷提高教師素質。近年來,學院堅持引進、培訓、改進的原則,引進了傅金、謝柏梁、張火丁等特殊教授和學科領導等高水平人才,同時聘請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藝術家,形成了特殊教授和著名藝術家作為學術創作領導、新老、醫院、在職、客座教師。截至2014年底,268名專職教師中,高級職稱教師44%,碩士以上教師69%,教師學歷、職稱、年齡、學術結構日益優化。

以藝術實踐、創作、科研促進教學建設,是高校辦學的優良傳統,也是高校人才培養的特點。學院擁有2個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點、2個國家優秀教學成果獎、8個國家質量工程建設項目、7個北京市優秀教學成果獎、1個北京重點學科、4個北京市特色專業、4個北京市優秀教學團隊、5名北京市著名教師、30多個北京市質量工程建設項目。自2006年以來,學院獲得了240多個科研項目,資助8900多萬元,獲得了230多項重要科研和創作獎勵,出版了150多本學術作品和教科書,生產了400多部藝術創作作品。其中,中國藝術教育大系列·歌劇卷填補了歌劇教育長期無系統教材的空白。學院批準建立北京戲曲文化傳承與發展研究基地。學院創作改編的《白蛇傳》、《對花槍》、《岳云》、《杜十娘》、《張協狀元》、《悲慘世界》、《紅娘子軍》、《靈魂三疊》、《長征組歌》、《梅蘭妮衣》等優秀作品獲得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提名獎、國家優秀劇目獎、國際戲劇協會(ITI)音樂戲劇獎等獎項。

學院一直承擔著向海外傳播中國歌劇文化的重要使命,并與世界上數十所大學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2009年11月,學院與賓漢頓大學共同成立了世界上第一所歌劇孔子學院,培養了1000多名國際學生,多次參加各種國際藝術節,在國內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面向未來,學院將進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創新、開拓進取,落實學院第一屆黨員代表大會確定的兩步發展戰略,扎實推進國家歌劇高級人才培訓中心、歌劇理論研究中心、歌劇文化信息交流傳播中心建設,建設民族特色、國內一流、國際影響力歌劇藝術大學。